新华网北京8月12日电(阎冬)北京时间8月11日上午,里约奥运会男子200米仰泳半决赛结束,我国选手徐嘉余、李广源分别以小组第五、第六的成绩进入决赛。两位运动员在赛后采访中表现轻松,状态良好。新华网就游泳项目相关技术问题第一时间专访了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游泳队科研组成员程燕。
长距离游泳项目对运动员的速度耐力、有氧耐力有较高要求。我国运动员在绝对力量上可能不及高大健壮的欧美运动员,但在技术流畅性等方面具备不俗的实力。“2013年全运会时,徐嘉余的成绩就已经很接近日本名将入江陵介,这几年他的能力和技术也一直有所提高。他的优势是减阻效果好,划水能力强,水下的划水动作几乎不会产生水泡。”17岁的李广源是第一次参加奥运会,表现也较为突出,“从这次及以往的比赛中可以看出,李广源的动作又稳又平。尽管他比较苗条,但技术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达到了减阻的效果,表现也更加流畅。”程燕介绍。
即将到来的决赛将会紧张而充满悬念。在程燕看来,比赛过程和结果均充满不确定性,但每一位运动员的付出都值得鼓励:“运动员也是普通人。我特别开心能看到这些十几岁、二十几岁的孩子懂得用自我调侃、自我疏解的方式转化压力。他们变得更加自信、从容,也更懂得释放自己了。”
从这届奥运会开始,更多的人逐渐关注项目本身,也更懂得感受体育精神。事实上,如同游泳技术不断提高、游泳比赛规则在竞赛发展中的不断调整,运动员的心态、国人的观赛素质都在悄然变化。运动健儿们已跳脱出背负重任、承载万千呼声的“国民英雄”心理状态,变为享受比赛、感受激情的普通运动员;舆论媒体更加温暖、更懂得尊重,更关注每位参赛者背后的心路历程;普通大众开始对失利者保有宽容,对遗憾者存以理解。里约用热情拥抱世界,而我们更该用享受、尊重与宽容看待每一位为国争光的运动员和其背后默默付出的教练员、工作者们,这才是体育强国应有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