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首次社会招聘工作人员公告

2017-03-20 07:10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以下简称“北京冬奥组委”)是负责组织、协调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全部筹备和举办工作的机构。

为全力筹办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奥盛会,进一步开拓选人用人视野,广泛吸收各方面力量参与筹办工作,加快培养一支专业化、国际化的人才队伍,根据《北京冬奥组委招聘管理办法》,现面向全球招聘工作人员。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招聘岗位

本次招聘21个岗位,共22名工作人员,其中10个工作岗位,共11名工作人员面向全球招聘。具体详见《北京冬奥组委首次社会招聘岗位说明书》或登陆北京冬奥组委官网(www.beijing2022.cn)。

二、报名条件

(一)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

(二) 愿意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贡献力量;

(三)具有全日制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四)具有报考岗位所需的专业和工作能力;

(五)适合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

(六)招聘岗位面向全球的,不受国籍和地区限制;招聘岗位面向境内的,报名人员须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

(七)符合公开招录回避制度的有关规定;

(八)具有报考岗位所需的其他条件。

三、工作步骤

(一)网络报名与资格初审(3月20日-31日)

报名人员登陆北京冬奥组委官网招聘页面(recruit.beijing2022.cn),进行岗位申报,每人限报一个岗位。

北京冬奥组委对报名人员进行网上资格初审,并通过报名系统反馈资格初审意见。初审合格参加笔试的人数与拟招聘人数比例一般不低于6:1。如岗位出现达不到规定比例的情况,在笔试开始前视情况取消该岗位,如撤销该岗位,允许该岗位报名人员改报其他岗位。

报名人员提交的信息应当真实、准确,凡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实,即取消报名资格。

报名结束后,在北京冬奥组委官网统一发布笔试通知。报名人员登陆北京冬奥组委官网招聘页面打印准考证。

(二)考试测评(4月中旬-5月下旬)

1.笔试(4月中旬)。笔试主要测试心理状态、基本素质、语言能力、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试成绩可登陆北京冬奥组委招聘页面查询。

2.资格复审(4月下旬)。根据各岗位笔试成绩从高到低按照6:1的比例(成绩相同的,全部列入,下同)确定资格复审人选。报名人员须提交所报考岗位资格条件要求的相关资格、资质证书彩色扫描件或电子照片至北京冬奥组委指定电子邮箱接受审核。如岗位出现未参加或未通过复审人员的情况,按该岗位笔试成绩从高到低依次递补资格复审人选。复审合格者进入面试。

3.面试(5月上旬)。面试主要测试报名人员的素质能力与招聘岗位的匹配度,以及语言能力。对于符合条件的港澳台地区居民和外籍公民,经本人申请,北京冬奥组委招聘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同意,可采取网络视频面试。考试测评综合成绩按照笔试和面试成绩5:5的比例计算。面试结束后,可登陆北京冬奥组委招聘页面查询面试成绩、档案审核等事项。

4.档案审核(5月中旬)。对于拟聘用初步人选,按照每个岗位1:1比例组织进行人事档案审核。重点查核人事档案中所涉及报考岗位资格条件内容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完整性。港澳台地区居民和外籍公民需提供经常居住地警察、安全、法院、公证机关等部门出具的无犯罪证明。档案审核不合格者取消资格,按该岗位综合成绩从高到低依次递补。档案审核合格者列入体检人员范围。

(三)体检(5月下旬)

体检在指定的体检机构进行,每个岗位按照1:1比例确定体检人员。对于未参加或未通过体检的,根据考试测评综合成绩从高到低依次递补。

(四)聘用(5月下旬)

综合考试测评成绩、任职经历、岗位匹配度和档案审核等因素确定拟聘用人员,报名人员可登陆北京冬奥组委官网招聘页面查询本人聘用情况。

四、人才储备

北京冬奥组委建立“人才储备库”,对于有意愿加入北京冬奥组委工作,但不符合此次招聘岗位报名条件的人员可登陆北京冬奥组委官网招聘页面,申请加入“人才储备库”。对于本次招聘报名资格审核通过人员,将自动纳入人才储备库。今后北京冬奥组委将根据筹办工作需要,对人才储备库中符合拟招聘岗位条件的人员,定向推送招聘公告,按照《北京冬奥组委招聘管理办法》,择优聘用。

五、招聘监督 

招聘工作坚持公开、公平、公正,严格按照规定的要求和程序开展。为加强对本次招聘工作的监督,北京冬奥组委机关纪委将实施全程监督,并设立专门监督举报电子邮箱,接受监督举报。

六、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广宁路首钢西十冬奥广场北京冬奥组委人力资源部

邮政编码:102022

北京冬奥组委官网:www.beijing2022.cn

问题咨询电子信箱:jobs@beijing2022.cn

监督举报电子信箱:supervision@beijing2022.cn 

 

                                      

 

 

责任编辑:张龙(QV0010)  作者:戚连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