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粉丝经济”大行其道

2017-04-28 16:11 中国体育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体育“粉丝经济”大行其道

“IP大势”、“小鲜肉崛起”在娱乐圈掀起了新一轮资本狂潮,移动社交互动平台的空前活跃和“95后”、“00后”的消费能力开始显现,让“粉丝经济大潮”冲出娱乐圈,开始在各个行业大行其道。体育圈的实力偶像派自然也成为这轮“追星”的主角之一。

刚刚在青岛落幕的全国游泳冠军赛就迎来一群狂热的追星族。这项在几年前还观众寥寥的专业比赛如今人气爆棚。尤其在孙杨等明星选手亮相之后,粉丝们忘情的尖叫仿佛能增加泳池的水温。

粉丝们示爱的地点也不仅限于比赛现场。今年3月1日叶诗文过生日,二十几位粉丝在当晚为她在水立方亮灯庆生。在美国训练的叶诗文通过微博感谢粉丝:“太感谢大家的用心,认识你们是我的幸运。”

狂热的追星潮当然不只在游泳这个项目上。3月进行的中国乒乓球队“地表最强12人”直通赛,张继科、马龙等明星选手的粉丝在现场应援口号和灯牌齐备,盛况堪比歌手演唱会。在今年2月,张继科的粉丝为了给他庆生,在公交、地铁、媒体上投放了生日广告。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种“追星”只是年轻人的消遣,成不了气候。但事实证明,粉丝经济带来的益处不止体现在赛事的售票以及节目的收视率上。这种粘性极大的消费群体已经吸引到广告商的目光。与近年来娱乐圈“小鲜肉”的快消代言和高端代言逐渐增多一样,体育明星,尤其是外形俊俏的体育圈“小鲜肉”、“小鲜花”也越来越受广告商们追捧,由此给运动员本身及所在的运动队伍带来了很多经济回报。

事情往往都有两面性,光鲜背后也有隐忧。我们不得不承认,粉丝的追捧和媒体的追逐让这些“小鲜肉”、“小鲜花”的个人生活空间被压缩,在享受商业价值的提升和运动项目普及推广的红利的同时,运动员隐私权的弱化是一个麻烦的衍生问题。

庞大的粉丝群体由无数个体组成,有人理智,也会有人极端。粉丝们在为喜爱的运动员倾注太多感情之后往往会产生一种自我迷惑,甚至有人会开始想方设法干预运动员的私生活。某个运动员爆出恋爱女友曾引发一波脱粉狂潮,同一项目不同粉丝群的互相竞争也让运动员哭笑不得……在粉丝经济时代,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我们还是希望,这些“超人气运动员”能够不受影响,在享受粉丝经济红利时设定自己的原则,不忘初心,只在赛场外做明星,回到比赛现场,做一名普通的运动员。

责任编辑:姜雪峰(QU0017)  作者:本报记者 丰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