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垒球走出去 从孩子身上能看到希望

2017-06-23 16:18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 北京晚报  记者 李远飞

上周六,第九届北京市体育大会垒球项目比赛开赛。今年的比赛共吸引了来自全市中小学、社会团体和社区街道的六十余支队伍、1500余名选手参加。由于第13个世界垒球日刚刚过去几天,当天还举行了相关庆祝活动和嘉年华会。

看着当天芦城体校垒球场上那些头戴垒球帽,身穿垒球服,一手握球,一手套着手套的小球员,已经80岁的前国家垒球队功勋教练李敏宽老先生非常开心。这位1996年率队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摘得银牌的老教练说:“看到这么多孩子,这么多的青年队,我感到非常高兴,感觉垒球的形势在一年比一年好!”

精气神不及当年

其实就在北京芦城的活动当天,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国芝加哥,阵容几乎相当于中国国家队的北京首钢金鹰女垒,输掉了她们赴美参加今年美国职业垒球联盟的第五场比赛。“如果是我原来带的那支国家队,绝对不会输给这些队伍。亚特兰大奥运会美国队主教练跟我见面就说‘决赛见’,彼此对实力都是心知肚明的。”李老先生表示,他们当年的国家队完全是中国班子,按照中国的训练理念和训练方式,但精气神儿超过了现在的国家队,“我们当时条件没有这么好,没有什么赞助,只有上海一个药厂赞助了我们10万元钱,也就是勉强够在当地吃中餐,吃冰激凌,但大家有心气,现在的国家队队员,在心气上比我们那时弱了一点。技术上,也还没有到我们那时的水平。”

差距就在大环境

但在李敏宽先生看来,中国垒球与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垒球强国的最主要差距,在于这项运动生存的大环境不同。“美国人打从记事起就打球,两岁左右就开始在屋子里轮棒子,而且从小看棒垒球比赛,细胞里有这个。我们的孩子不同,最早也就是十三四岁开始接触,到十五六岁进专业队。”他说,“美国、日本等,从棒垒球的历史、竞技形式,还有竞技人口来看,真的不是‘一日之寒’的问题。这项运动在美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日本也是一样,学校的垒球赛事特别多,从小学到中学,再到高中、大学,非常健全。而且大学、企业和社会都有各自独立的协会,非常健全。而我们几乎没有,分管垒球的部门,抓这个项目的一共就只有几个人。难度可想而知。”据李敏宽先生介绍,美国芝加哥棒垒球鼎盛时,曾经有5000片球场,但在国内棒垒球开展得最好的北京,场地也就有几片而已。

让人看到希望

尽管现如今国家队的水平不及当年自己带队的时候,但李敏宽先生仍旧认为,当下的垒球发展让人看到希望。一来是有体育主管部门、相关领导的大力支持,有首钢这样的企业积极资助,给了中国垒球一个走出去锻炼、开眼界的机会和平台,并且为这项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将社会资源与体育资源结合起来的探索模式。但更重要的是,如今体育主管部门与教育部门联合,打破门户之见,在大中小学里大力推广垒球运动。“棒垒球比赛很复杂,被大众接受起来很难,老百姓看不懂。所以现在有这么多孩子来打,真的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情。”李敏宽先生说,“许多经济条件好、家长高知的家庭,都带着孩子参与棒垒球的训练。因为他们看到了这项运动对孩子良好规矩和团队精神形成的益处。那些开展得好的俱乐部,还组织家长进行比赛,就像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一样。这种全家高兴的亲子活动,才有可能一直传承下去,成为传统,我觉得这非常好。”

在李敏宽先生看来,爱好者群体非常重要。“虽然国家能够给棒垒球提供的发展经费非常少。但棒垒球可以有自己的一些门道,自己想办法。这样它们的生命力反而更强。”他说,“与那些棒垒球强国相比,咱们中间要走的这些‘路’,多多少少还是要补上,因为这是必经之路,但现在能够让我们看到希望!” 

责任编辑:戚连民(QE000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