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热”虚火当降 不能只求快

2017-06-28 09:39 人民日报海外版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马拉松热”虚火当降(体坛走笔)

近几年来,马拉松运动风靡全国。业内人士估计,2017年全国的马拉松赛事有望超过600场,参赛人次超过500万。笔者身边也不乏马拉松爱好者,有位朋友每年至少参加两场马拉松比赛,即使两年前迁往美国定居,这个习惯依然没有改变。笔者问他,国内外马拉松比赛有什么区别,他用两个字作答:秩序。

同样是马拉松比赛,为何在秩序上有较大不同?朋友说,在国内,全程、半程、10公里、5公里等不同组别往往一起跑,整个过程比较混乱,主办方经验有限,在交通规划、配套设施、危机处理等方面常常捉襟见肘,管理效率有待提高。相比之下,美国的马拉松比赛在管理上科学周到,很少出现交通堵塞或是扰民现象,且参赛者多为真正的马拉松爱好者,在比赛中更容易交到朋友。

朋友的说法代表了相当一批马拉松爱好者的心声。举办一场马拉松比赛,看似是个“三赢”的选择——举办地打响了知名度,主办方获得了经济效益,参赛者陶冶情操、锻炼身体。然而,随着“一场马拉松瘫痪一座城”的场景不断出现,马拉松赛事伤亡事故屡屡发生,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动辄几万人参加的马拉松运动,已不只是一项简单的体育活动,而是检验一座城市交通运转、医疗急救、市民沟通等方面能力的试金石。如何促进马拉松赛事健康持久发展,成为包括体育界在内的社会各界面对的考题。

有关各方需引导民众正确认识马拉松比赛。马拉松是一项极为考验耐力的运动,参赛者往往需要1年左右的科学锻炼,还需掌握许多运动常识和经验。然而,目前相当比例的参赛者并不具备合格的体育素质,其参赛动机往往出于好奇心,甚至是为了在朋友圈“秀”一把。事实证明,这种“尝鲜”心理并不可取,它不仅会给马拉松比赛的组织管理带来困扰,更有可能危及到参赛者个人的健康安全。

城市管理者要在“内功”上下功夫。如今,各地因马拉松比赛“扰民”引起的抗议声浪逐渐泛起,背后折射出的是盲目跟风带来的对公共资源的过度占用。因此,在举办马拉松比赛之前,城市管理者不妨对自己的城市管理做一次“体检”,通过有效评估弥补不足,同时在体育设施、医疗保障、交通规划、秩序管理、对外宣传等软硬件设施上夯实基础,以确保马拉松比赛的有序进行。

跑赢一场马拉松,关键在于跑前的长距离训练和奔跑中的合理“配速”。前者要求循序渐进、步步为营,后者强调系统规划、稳扎稳打。举办一场体育赛事,又何尝不是如此?事实证明,为了迎合“马拉松热”而匆匆举办马拉松项目,往往效果一般。无论是城市管理者、赛事组织者还是普通参赛者都应该明白,马拉松不只求“快”,只有学会“配速”,降下虚火,才能扎实前行。

责任编辑:姜雪峰(QU0017)  作者:卢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