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马布里》票房惨淡反思 体育电影何去何从

2017-09-18 14:42 中国体育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体育电影何去何从

五月的中国影坛,《摔跤吧!爸爸》凭借亲情、竞技、欢乐诸元素,在赢得国人口碑的同时,也赢得了不俗的票房。体育电影原来可以这么好看,竞技体育搬上大银幕一样富有魅力,这是人们通过《摔跤吧!爸爸》悟出的道理。由此及彼,中国是体育大国,赛场内外无数感动人的故事是丰富的中国体育电影题材库,经过挖掘加工、搬上银幕就是体育与文化相结合的最好示范,不久前上映的《我是马布里》就是一部标准的体育电影。

马布里:一个传奇

作为96黄金一代的NBA球员,马布里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作为带领北京队四年赢得三冠的CBA队员,马布里是一座城市的记忆。电影《我是马布里》以马布里的真实情况改编,讲述了他从NBA黯然离队后来到中国,最终在CBA带领北京首钢拿到总冠军的这一段经历,重现了他经历人生低潮到重新找回自我、成就传奇的过程。影片由马布里亲自主演,他通过电影向每一位观众和年轻人传递了自己的人生观,马布里在观众见面会上也多次说到,他想给孩子传递一种信念,遇到一件自己热爱的事情要永不放弃,永远朝着目标前进,相信自己,并为此付出最大的努力,马布里的演技也受到了业界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我是马布里》:票房背后

作为一部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片子,《我是马布里》应该有一个不错的票房。然而,上映十几天,票房止步于800万元,连千万门槛都未能踏入,结合其宣传、制作、发行等接近一个亿的成本,该片已注定亏本。《我是马布里》在上映之初收获了一众好评,但好评却并未引起人气的爆棚,反而是观影人数的断崖式下跌。

引起这一现象的原因,首先是电影的受众太窄,竞技体育在中国之所以受欢迎,除了体育本身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也和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分不开,不管是中国女排还是国球乒乓,都不仅是几块金牌的胜利,而是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国人大规模地关注体育的热潮发生在2008年北京奥运之后,北京奥运超出了体育的感动,承载的更多的还是民族自豪感和国人的情感归属。

电影《我是马布里》选用一个外国球星,其实是和观众缺乏共鸣的,同时期又正好有《战狼2》这一更能激发民族自豪感的影片,观众的选择一目了然。影片上映之初的好评来自于马布里本人或北京首钢队的铁粉,但是这样的人数又有多少,因此排片量少不难理解

其次是剧本问题,体育电影最后的落脚点仍然在电影,而电影的核心在于剧本,竞技场上从来不缺故事,缺的是讲故事的人以及故事怎么呈现。体育电影大多励志又感人,表达拼搏到底的决心和勇气,那么故事情节一定要有冲突,要能打动观众,而在《我是马布里》中,网友评价道:“电视电影的质感,流水账的叙事,励志题材却燃不起来,有矛盾冲突但没有深度,很多东西都是靠用嘴说来表达的,非常平淡。”可见,剧本是一大硬伤,导演对篮球的理解,演员对人物的理解都能左右影片的质量。本片还好是马布里亲自主演,在人物塑造上可以说是本色出演,但是其他的体育电影在选人上到底有多大把握,演员又肯为之付出多少呢?

体育电影:期待经典

中国不是拍不出让观众满意的体育电影。上世纪50年代,谢晋导演的《女篮5号》曾引起过狂热的观影热潮,之后的《冰上姐妹》、《女跳水队员》等影片,也成为观众心目中的经典。但是现在在大电影的环境中,观众的审美在不断提高,对电影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想要只依靠原型的个人魅力就火爆大银幕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好的电影需要的是多方的磨合,李娜的传记电影从她退役就已提上日程,一直到现在也没有拍摄,导演陈可辛说是因为剧本一直在讨论,希望打磨到多方都满意的剧本。而现在《我是马布里》上映遇冷,《李娜》还能有多少信心也恐怕是未知数了。

责任编辑:姜雪峰(QU0017)  作者:刘昕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