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超联赛:换名容易,“升级”不易

2017-10-27 09:01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 北京日报  记者 黄志阳

今晚,更名之后的中国排球超级联赛(下称“排超联赛”)将拉开2017至2018赛季序幕,揭幕战由上海女排主场对阵北京汽车女排。除更换名字外,新赛季排超联赛还迎来一系列新变化,扩军至男女各14支参赛队,赞助商和版权买家也纷至沓来,这一切新气象看上去很美。

不过,此前一直惨淡经营的中国排球联赛能否实现真正的“升级”?

商业化运作上新台阶

多年来,中国排球联赛因影响力不足而长期“遇冷”,缺少外界关注和赞助商青睐,各俱乐部运营情况欠佳,运动员待遇较差,联赛也难称职业化。

直到上赛季,这样的状况才有所改观:中国排协携手新的联赛运营商排球之窗,推出了增加赛事奖金、引进“鹰眼”设备、重启全明星赛等。今年,中国排协又成立了联赛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决定将排球联赛“升级”成排超联赛,参赛队数量由男女各12支扩军至男女各14支,赛期拉长到了5个月。

联赛商业化运作也上了一个台阶。据悉,排球之窗新赛季的总投入接近1亿元,各俱乐部拿到的参赛经费也将有所提升。比起前些年,联赛招揽“财神”也不再那么难了。新赛季,包括联赛运动装备供应商匹克体育在内的约10家企业和品牌相继成为排超的合作伙伴;在版权运营上,苏宁体育等十余家媒体平台先后购买了版权,将转播不少于300场比赛,新赛季联赛的新媒体版权总收入有望超过3000万元。

如此种种,让排球从业者看到了联赛发展进步的希望。

俱乐部投入仍跟不上

说到排超联赛的长远目标,排球之窗董事长高宏表示:“排球项目在国内有着良好的历史传统和受众基础。把中国排球超级联赛打造成世界上最好的排球联赛,是我们和中国排协的共同愿景。”

然而,尽管中国女排近年来战绩显赫,但总体而言排超联赛离“世界最佳”还有不小差距。据记者了解,新赛季,各俱乐部在资金投入、运动员转会等层面依然进展不理想,甚至不如往年。

据统计,上赛季排球联赛男女各12支参赛队共引进了20名外援,其中男排外援9人、女排外援11人,外援总数创历届新高。相比之下,今年排超参赛队伍增加了,外援数量却减少了。

截至目前,女排方面,只有上海、北京、广东恒大等3支队分别签下1、2、3名外援,上赛季聘请了外援的天津队、四川队今年均无引援计划;男排方面,仅有北京、上海、四川和“升班马”深圳等4支队共引入8名外援,总数也少于上赛季。

内援方面,虽然联赛主办方一再呼吁各俱乐部加强人才流动,但实际情况是应者寥寥。各队之间运动员转会人数屈指可数。

今年夏天,中国排协新制定了《中国排球联赛俱乐部准入办法》,对俱乐部经费投入、青训、主场乃至球迷组织都作了规定。比如,俱乐部必须组建青训梯队,青训建设经费每年投入不低于100万元,每年至少举办一次青少年排球训练营;承办联赛的场馆要拥有2500个以上的固定观众坐席,须保证比赛现场观众上座率达到60%以上。

不过,眼下排超联赛开赛在即,还有俱乐部没找到冠名赞助商,面临“裸奔”局面。至于每年百万元的青训投入,也很难实现。

职业化之路依然漫长

值得一提的是,现阶段,排超联赛绝大多数参赛队实质上仍是隶属于各地方体育管理部门的专业队而非职业队,各队建队的最重要任务是参加四年一届的全运会。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少队伍并不十分重视参加联赛的成绩。因而,排超联赛的观赏性和竞争激烈程度恐怕也会打些折扣。

不难看出,排球联赛名称变了,但其距职业化的目标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谈及此,国家体育总局排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李全强毫不讳言:“我们也深知,联赛要想取得长足进步,不仅仅是换个名称这么简单。未来,联赛将继续深化改革,在市场化、商业化、国际化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责任编辑:戚连民(QE000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