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民运动会持续近一年 群众体育“见缝插针”

2017-11-27 09:31 中国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上海群众体育“见缝插针”

“如果上海的中老年女性都只爱跳广场舞,那我们的群体工作就算没做到位。”近日,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上海市体育局群体处处长刘琦如此“形容”上海市群众体育活动的丰富程度。

自2012年起,上海每年发布一次《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报告》(简称“300指数”),主要采用第三方评估方式,由上海市体育学院公共体育服务研究中心为群众体育活动把脉。

根据2016年的“300指数”,去年,上海第二届市民运动会,218天赛期内开展各级各类赛事9703场、群众体育活动8052场,赛事和活动参与人次超千万。而延续了市民运动会经验的首届上海城市业余联赛在今年应运而生,上海市体育局副局长赵光圣透露,业余联赛从今年1月1日启动到12月3日收官,“几乎每个月都有100余项赛事。”

赛事成为杠杆,为的是撬动群众健身意识,“在10个项目联赛中,击剑、轮滑、跆拳道、围棋主要是青少年参与;篮球和足球比赛,以成年人为主体,也有很多年轻人;排舞、乒乓球的参与者则以中老年人居多。”刘琦表示,除项目联赛,城市业余联赛还有几十个项目系列赛和十多个品牌特色赛事活动,“参与进来的中老年女性,肯定能发现更多适合自身的项目,而不限于广场舞。”

“赛事平台的搭建直接改变了本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 赵光圣引用“300指数”表示,2015年的40.8%已增至2016年42.2%,“下一个目标为45%。”他强调,“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严格的指标,即每周体育锻炼3次及以上、每次持续时间30分钟及以上、每次运动强度达到中等及以上,更高目标的设定等于把健身环境与市民的健身素养等“棘手”问题放到了更关键的位置,“活动更丰富,设施也得更完善。”

在上海这座拥有2400多万常住人口的国际大都市中,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数据已从2013年末的1.72平方米增至2016年1.83平方米。“寸土寸金”及“人口密集”让“人均0.11平方米” 的进步,在上海市体育局局长徐彬看来实属不易。但让他对“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4平方米”的“十三五”目标报有信心的重要原因,除近两年立项的大型体育设施逐渐增多,更是场地设施“见缝插针”的补齐方式。

记者注意到,黄浦滨江沿岸,热衷健步走、跑步及骑行的市民可沿着地面蓝色、红色、黑色三条功能明确的路径,伴着世博建筑群的景致运动健身。而城市居民聚集区附近的公园、绿地等小型空间也“嵌入”了智慧型的场地和设施。

静安区交通公园一个小型的篮球场,门口闸栏处挂有支持自动支付的二维码,这个共享篮球场具有一系列自助服务及远程实时监控、广播、灯光等便民举措,吸引不少年轻人前来打球,90后篮球爱好者罗伟舜表示,以往公共球场“到点不开门,没到点提前关门”的现象得以解决。上海市静安区体育局局长俞彪介绍,至2018年年底,“共享篮球场”在静安区将增至17座。而在北新泾街道,元丰花园小区放置的一些背腹肌训练器等综合性力量训练器械,和益智类健身轨道棋等器材,也吸引着更多市民到社区健身。

“全民健身市场化前提是社会化,光靠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少数体育组织做不了。”在徐彬看来,全民健身工作需要政府、社会、市场“三轮驱动”,向社会公开招标,才会涌现出一批熟悉市场规划、有想法、有创意的企业和乐于公益的社会组织。洛克公园创始人戴富祺表示,他们正承办城市业余联赛篮球项目,在打通不同赛事层级、整合赛事资源过程中,品牌与上海体育局的合作让比赛具备了公信力,“很多爱好者的目的并非奖金,而是希望得到专业认可,这有利企业塑造品牌,而好的赛事品牌又能吸引更多人参与健身活动。”

“参与者不能只求数量,还得追求质量。”徐彬表示,随着群众的健身需求日益增加,健身素养的缺失也引起专家关注。

2016年“300指数”引入“科学健身素养”测评中,连续三届在全国国民体质监测名列榜首的申城市民,该项平均得分仅50.8分,亮起“红灯”。为实现更科学的指导,“运动健康JIA”服务站出现在嘉定南翔医院中。嘉定体育局社会体育管理科负责人邢建平介绍,服务站正在针对去医院做常规体检的人群,有一定运动损伤情况、希望接受专业科学健身指导的运动爱好者及各类健身团队,提供免费的体质测试及专家咨询、运动处方等服务,“参与人群已从老年人向中青年群体转变,这样的服务站将更多出现在公共的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民营医疗机构、体检机构等。”

本报北京11月26日电

责任编辑:姜雪峰(QU0017)  作者:梁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