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草埋古道曾有驿马鸣 河源越野挑战赛赛道探秘

2017-11-28 11:48 新浪体育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荒草埋古道曾有驿马鸣!河源发现粤赣古驿道

在广东省河源市九连山脉深处,部分被荒草掩埋的古(驿)道近日重见天日,引起当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社会广泛关注。

20多公里古(驿)道保存较好

密林深处,一条由厚重的麻石条呈横竖规则铺设的古(驿)道在杂草掩盖中蜿蜒显现,鸟鸣幽幽声里,呈现出岁月静好的幽谧氛围。

这是河源市和平县青州镇风门垇古(驿)道,是近期新发现的粤赣古(驿)道河源段中较有代表性的一段。

据悉,粤赣古(驿)道河源段北起和平县西北部浰源镇,与江西龙南县相连,南经该县热水、青州至连平县绣缎、大湖、三角、高莞、忠信镇,全长约170公里(含新发现的支线)。据初步调查,其延伸线至东源县顺天、涧头、双江、半江等镇,甚至直达东江的河源市区水域,与珠江三角洲水路相贯通。其中,有20多公里古(驿)道保存较好,全线均铺有石条、石块,有的地方沿着山岭砌有近百级台阶,部分石砌台阶宽约0.9-1.3米,长则数米不等。

据当地文史学者介绍,秦汉至明清时期,被誉为“客家古邑”的河源境内拥有十数条纵横交错的古(驿)道,它们或为兵家要道,或为经商通衢,贯通粤赣两省,是古代东江上游各地的重要联系纽带。这些古(驿)道由于年久失修或因修路等需要,多数已被毁或残缺不全。而此次发现的部分古(驿)道之所以保存完好和相对贯通,是因为它修筑在如今已人迹罕至的九连山脉中。

沿线发现众多古桥和茶亭

古时,古(驿)道是用于传递文书、运输物资和人员往来的重要通道,因石砌驿道平整,减少了泥泞险阻,所以在驿道上走路或骑马都非常快捷方便。因此,粤赣古(驿)道河源段就犹如现在的“粤赣高速公路”,源源不断地将中原的商品、文化、人才输送到南方,也将来自海外的多元文化源源不断地传至内陆。

当地文物部门已在该古(驿)道沿线发现众多文物点和古遗址。如连平忠信镇福兴桥,大湖镇广济桥、广济塔和绣缎镇关爷埂古道;和平县青州镇风门垇古道、关爷庙、阿髻缺茶亭、及浰源镇北界下山茶亭。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二九二大队也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了青州镇扬里垇茶亭和热水镇的下合栋茶亭、上合栋茶亭、柑仔山茶亭、杨梅亭等遗址。众多的古桥和茶亭,有力地证明了这些古(驿)道曾是行人和客商往来的通衢,兴盛一时。

部分茶亭还依稀可辨古时驿站的影子。如,和平县青州镇阿髻缺茶亭,尽管整个建筑已有些破败,但茶亭屋檐下两边的长条石凳仍在,石凳各长约20米,可供数十人同时在此歇脚、避雨。茶亭旁边有驿站,设4个房间、1个水池、1个厨房、1个厅堂和驿长住房。驿站门前还有一副对联,字迹依稀可辨,上书“已绕九折上五埂,再登百步显双峰”。现场一块《重修阿髻缺碑记》记载着此茶亭修建于乾隆五十一年,并多次重修。

从和平县青州镇往热水镇一直往北,在该县浰源镇还有一处茶亭,叫“界下山茶亭”,亭匾上书“赣粤第一关”,亭联书“赣岭万商云集奇峰堪注目,粤界千关跋涉辛劳且宿肩”,以证此处是粤赣省界。

政府民间合力开展保护工作

粤赣古(驿)道河源段的发现,引起了广东省委省政府和河源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广东省政府已下拨资金150万元,用于开展古(驿)道保护的前期工作。

目前,河源市政府已成立河源市粤赣古(驿)道河源段保护利用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牵头,组织多部门研究实施保护利用工作,并制定了《粤赣古(驿)道河源段保护利用工作方案》。

当地文广新部门也多次组织专家和工作人员到实地调研,查看古(驿)道及相关古遗址现状,并积极与民间文史学者联系,收集古(驿)道相关资料。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二九二大队组织了3个工作组,对古(驿)道路线、保存状况及沿途文物进行调查及测量,并对沿途的化石、地质灾害隐患点、放射性地质等进行了调查。

尤为可贵的是,古(驿)道沿线镇村积极组织群众对辖区内古(驿)道的树木杂草及淤泥进行了清理和修整,配合政府部门开展文物调查和测绘工作。

今后拟打造升级版“绿道”

记者了解到,粤赣古(驿)道河源段将在继续开展线路调查、测绘、文史资料收集、道路修整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学者或相关机构编制《河源市古(驿)道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为古(驿)道的保护利用提供指引,与相关土地利用、镇村建设、文物保护规划同步实施。

同时,当地政府将通过对部分道路和古遗址的修缮,完善古(驿)道连接线,建立标识系统,做好示范段建设,把古(驿)道打造成为“升级版”绿道,并以此推动历史文化保护与农村人居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扶贫开发、乡村旅游、户外体育运动等工作相互融合,促进古(驿)道沿线镇村面貌改善和经济发展。

责任编辑:黄业(QS0001)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