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跑步的钱包! 马拉松赚钱的本事体现在哪?

2017-12-11 09:58 新浪体育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会跑步的钱包!马拉松赚钱的本事体现在哪?

村上春树是个马拉松爱好者,他说:“跑步对我来说,不独是有益的体育锻炼,还是有效的隐喻。我每日一面跑步,一面将目标的横杆一点点地提高,通过超越这高度来提高自己。我固然不是了不起的跑步者,而是处于极为平凡的——毋宁说是凡庸的——水准。然而这个问题根本不重要。我超越了昨天的自己,哪怕只是那么一丁点儿,才更为重要。在长跑中,如果说有什么必须战胜的对手,那就是过去的自己。”

假如村上春树还是个城市管理者,他可能会对马拉松有更深的看法,从个人角度而言,马拉松的意义是超越自己,从整体角度来说,马拉松可是门大生意。

2017年的11月5日,有3.5万人参加了杭州马拉松赛事。3.5万人在同一个城市奔跑,这样壮观的景象可不是偶然发生的,这其中最大的推动力就是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之后,该国多个城市会以马拉松赛事为依托,进入全民路跑的体育消费黄金周期,这就是所谓“马拉松赛事现象”,而中国在2011年人均GDP就已经超过了5000美元,所以近几年内出现马拉松热现象就不足为奇。

城市的管理者不约而同选择马拉松这项体育赛事,也同样不是偶然的。

马拉松的门槛很低,你只要有双运动鞋,有条合适的道路,就可以开始训练了,不像很多运动项目,必须有专业的装备,专门的场地,昂贵的教练,因此这个低门槛的项目天然会吸引很多人。

同时,这项运动的爱好者,往往是最具消费能力的中产阶级和城市白领。马拉松最早曾在企业家中流行,据中国田协联合尼尔森公布的《2015年中国跑步人群调查研究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的跑步人群主要由中产阶级人群、富裕人群和年轻人构成。在中国,以跑步族为代表的体育人群正呈现着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位的趋势。

从某宝平台体育消费项目排名来看,跑步项目高居榜首。《2015年中国跑步人群调查研究报告》还显示,中国跑步者每年用于购买时尚运动服和跑鞋等必要装备的人均花费为3601元。而经验丰富的核心跑者人均花费4594元,大部分用来购买智能手机、智能手表和运动手环等高端专业装备。中国经验丰富的跑者平均每年参加3.7次异地比赛,所有支出总计6935元。

也就是说,向你跑来的不单是一群跑步爱好者,同时还是一群会移动的钱包。

当一个城市举办大型马拉松项目时,这些消费能力极强的人群涌入,自然带动了当地的餐饮、住宿和旅游,拉动了地方经济。以2015年度的东京马拉松为例,其举办的前后三天时间,为当地贡献至少20亿元的综合收入。

城市的管理者注意到,每一次马拉松,都是城市文化和形象最好的宣传。拿郑开国际马拉松来说,其线路连接郑州开封两大古都,赛道经过官渡古战场、潘安故里,大大地传播了当地文化。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及微信等社交软件的兴起,每一个参赛者都是该城市的最佳宣传员,他们热情地在朋友圈里晒美景、晒成绩、晒比赛,这种深入人心的传播方法,比单一的政府出钱作形象广告有效得多。

对于赛事主办者来说,马拉松也是门赚钱的生意。

2016年广州马拉松,根据官网公布的报名人数和报名费估算,报名费收入就高达1000万元。更大头的收入来源在赞助费上,公开资料显示,广州马拉松仅赛事赞助收入一项便由2012年的1300万元增长至2014年的5500万元,年均增速超过100%。

在大数据时代,马拉松赛事还能提供准确的商业数据。中国最大的独立第三方移动数据服务平台TalkingData11曾发布了一篇《2016重庆国际女子半程马拉松赛人群洞察报告》,其中包含了人群偏好、理财应用等分析。还有数据公司在一场马拉松赛的赛道附近架设摄像机,不拍人只拍脚,一场比赛下来,统计参赛者中有多少人穿耐克,多少人穿阿迪达斯等,从而分析跑鞋的品牌分布情况,这样的商业数据非常精准。

在全国火爆的马拉松赛事中,政府显然起到了推手的作用。2014年10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取消了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的审批,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举办赛事。2015年1月中国田径协会全面取消了对马拉松赛事的审批,并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推进马拉松在中国的发展。

2016年在中国田径协会注册的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达328场,全年参加比赛的总人次近280万,举办马拉松赛事的城市达到133个。2017年全国的马拉松比赛则超过500场,数量再创新高。

“马拉松赛事现象”就是一个经济现象。当所有的经济力量默契地结合在一起时,我们奔跑的脚步就再也停不下来了。 (杭州日报)

责任编辑:黄业(QS0001)  作者:岑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