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分析有那么靠谱吗

2017-12-26 14:40 中国体育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大数据有那么靠谱吗

培养出众多冠军的浙江游泳队投巨资购入水下影像采集设备,由专门的科研医疗保障团队整理出各种各样的运动员生理数据;下载一部手机APP,普通篮球爱好者也可以拥有实时的得分、篮板、助攻等个人比赛技术统计数据;做几组动作,利用监测仪,群众可以简单地测体能、体质等数据;学生身着智能穿戴设备,老师通过平板电脑便可以采集和记录学生的心率波动、运动时间、消耗能量、运动步数等数据……

大数据分析为教练制订训练方案提供了有力依据,让运动员随时清楚自身的竞技状态,让普通健身爱好者更直观地看到锻炼效果……大数据也为更多人、企业或行业创造巨大价值,成为决策者的新助手。大数据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我们也越来越依赖大数据作决策。现在,大数据已不再是IT界的专属名词,它成了各行各业的热点词汇之一,似乎任何一个话题,只要提到大数据,瞬间就会变得“高大上”,让人产生信赖感。貌似大数据可以代替主观的理性思考,成为智慧洞察的代名词、成为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然而,“尽信书不如无书”,大数据真的有那么可靠吗?

先看看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数据。网购时,消费者往往依据销量和好评率作出选择,买或不买、买哪家的。但收到货物后往往会发现远不如商家宣传和客户评价得那么好,原来销量、好评是刷出来。一些“运动达人”为抢占微信运动封面,有多少步数是用手摇出来的?影视人提供的票房和播放量、网红的点击量、互联网创业公司的用户量等数据,其中又有多少是水军和刷手贡献出来的?

体育课上,学生穿戴着智能设备运动,体育老师手持的平板电脑就可以根据监测出的数据制订出一套所谓系统化、个性化的运动方案,这个方案一定科学吗?监测软件自带的参考数值是否科学尚待论证,如果这节测试课学生因感冒不在状态,此时测出来的数据是否精确?

大型运动会上的金牌数、奖牌数往往成为衡量各国、各地区竞技实力和领导政绩的标准,但金牌和奖牌数量能如实科学地反映实力和成绩吗?假如在运动会上的某一大项中,A省夺得两金,B省夺得两铜,排在金牌榜前面的A省在这个项目上的实力就超过B省吗?未必!竞技体育还要看运动员的年龄和成绩分布情况,B省虽没有成功争金夺银,但有多名新秀排在3至10名,而A省的夺金运动员都是经验丰富、面临退役的老将,却没有成绩较好的年轻运动员涌现,那么这个成绩只能代表过去,没准下一届运动会,B省的奖牌数就会超过A省。众所周知,夺金靠的是实力,但其中也不乏运气成分,夺得铜牌的运动员或许就是金牌的有力竞争者。加上竞技人才的培养需要时间、需要过程,能够涌现出更多的年轻优秀运动员,至少说明通过现在的努力,有了更大的发展潜力和后劲。在一定程度上,现在的工作成绩需要通过几年后的奖牌数才能展现出来。

如今的大数据并不是那么智能,能将所有的因素都考虑到,能如实反映准确的情况,它只能给我们提供一定参考。在千变万化激烈的竞争中,大数据分析会越来越重要,但依然是我们的辅助者。

责任编辑:姜雪峰(QU0017)  作者:陆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