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青训:基层教练匮乏 中外理念差距巨大

2018-01-29 14:46 新浪体育

打印 放大 缩小

越南勇夺U23亚洲杯亚军之日,也正是中国足协U系列比赛激战之时。青训的“文章”一向很大,梧州只是个小小窗口。但管中窥豹,这个窗口凸显的青训现状,可以作为一个小小的参考。当然,这种参考没有标准答案,因为很多人想象中的中国足球的最优解,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有的只是各种碰撞、摸索,而这种碰撞和摸索,有时候是头破血流。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过:“一个哲学家和一个街头搬运夫的差别,似乎不是由于天赋、而是由于习惯、风俗和教育产生的。”用这句话来总结中国足球的青训,再贴切不过了。

外教“看不起”中国青训但他们也会看走眼

梧州,此刻,正是全国2003年龄段(U15)各支队伍的“大战场”。此次参赛,共有36支队伍参赛。

这些队伍里,几支强队都由日本教练执教,譬如说河北华夏(打进八强)、广州市足协(打进4强)等等。打进8强的浙江绿城,带队的是老教练汤辉,但02、03年龄段之前的绿城梯队,基本都“落”在了日本教练的手里。即使成绩不那么出色的大连队,他们的主教练也是日本人。

毕竟,日本在青训方面的氛围和成绩是显而易见的,作为近邻,中国不可能视而不见,至于恒大足校,一直就是西班牙人的天下。

花钱请进来,自然需要虚心学习。

一位圈内人对记者说:“至少从我接触的层面看,至少80%的中国教练是想认真地向这些外籍教练学习的,尤其是年轻的教练,毕竟人家的成绩摆在那里。”

但即使,碰撞无处不在,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种碰撞,那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那句:外籍教练真的那么熟悉中国的情况吗?

举个例子,某队的日本教练,对一些队员的位置进行调整,一名此前一直在踢前锋的队员,日本教练“力排众议”,把他安排在了边后卫的位置上,这个举动让人大惑不解,大概日本人看人真的是与众不同吧,虽然中方教练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但最后只能服从。

经过半年的训练,比赛以后,最后,日本教练终于发现了,啊,他还是个踢前锋的料,不适合边后卫,于是,又“果断”地把这名队员调整回了前锋位置。

“最大的问题是,我们给出的十个建议,不是你采用多与少的问题,而是有与无的问题,十个建议,他们一个都不会采用。”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根子上,他们看不起中国足球,尤其是中国的青训。”

这些外籍教练“看不起”中国的青训,细究起来,也有他们的理由,因为中国的青训,不职业,不专业之处,随时可见。

首先是场地上。作为全国性的足球基地,在这个季节,梧州基地的草皮一片枯黄,但天公作美,这几天没有下雨,所以“勉强”凑合着,但之前2001年龄段比赛的时候,碰着下雨的天气,草地十分泥泞。

“这已经算好了,如果到北海去看看,场地情况更加糟糕。”

场地之间没有围网,于是经常会出现另一块比赛场地的球飞过来。

“如果说要把整片场地翻修需要非常大的成本,但每个场地之间都装上围网,需要多少成本和时间呢?”一位日本教练抱怨。

不仅如此,如果以日本教练惯常的“日本标准”来衡量这种全国性的锦标赛,那差距就更大了,日本像类似的赛事,这种比赛就应该是一种最高规格的青少年赛事,要配备球童,附近的球迷会带着家人一起到现场加油呐喊,那样才是一个最良好的氛围,而队员在这种几万人注目下的比赛,其心理锻炼价值是无穷的。

从小就在这样的氛围下成长的球员,那才会无缝对接到职业比赛的大场面。

但现在,不要说什么球童,几万人的观众,连基本的场地设施都无法达到标准……

如果说中国青训的硬件标准屡屡无法达到外籍教练的标准,那么一些“软件”上的缺失更是加深了外籍教练对于中国青训“不标准、不职业”的印象。

此前01年龄段的一场淘汰赛,比赛前一天,某队的教练组接到的通知,比赛时间是下午3点10分。根据这个时间,该队的日本主教练制定了比赛计划,其中包括热身计划。

“日本人对细节要求特别认真。他们会跟据比赛的时间安排好自己半个小时的热身计划,每五分钟做什么样的动作,分毫不差。”

这就是外籍教练执教带来的一个正面影响,这种热身动作也马上被中方教练学习吸纳。

然而到了晚上,组委会通知,比赛时间改成了下午三点整。于是,翻译马上把时间变动告诉教练组。但不知道那天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这10分钟的变动,来来回回变动了三四次,当翻译最后一次通知日本教练的时候,失去耐心的教练问:“你确定这是最后一次了吧?”

第二天,到达比赛现场,翻译又一次得到指令:“不是3点10分,而是3点整开赛!”

当日本教练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他一把把自己的战术板扔到了地上……

“我已经在中国执教了两年,为什么经常会碰到这种事情?”

“这在日本,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物必自腐,而后虫生,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孟子这句话可以成为这些“碰撞”的总结。

那么,这种碰撞到底怎么办呢?抛开一些显而易见,是非分明的事情(例如比赛时间朝令夕改),当碰到一些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事情(例如前面所说的关于队员位置调整)的时候,中国的足球人应该怎么办呢?

中国需要怎样的青训教练?好的基层教练为何哪么少?

如果按照中国足球之前的“惯例”,03年龄段和02年龄段是一起组队的,但是按照中国足协每个年龄段单独组队的思路,于是03年龄段单独组队,所以,这次参加全国锦标赛的队伍,有很多是刚刚组建的,但即使如此,有36支队伍参赛,从表面来看,已经是个让人欣喜的数字。

“但是,参赛的队伍越来越多,出色的苗子却没有几个。”汤辉说道。

参赛的队伍越来越多,能踢的却越来越少,王新欣也碰到这样的例子,退役以后,他接受了组建泰达梯队的任务。

2017年10月,他从广西九中挖来了一批2002年出生的球员,今年将正式组建天津泰达的U-16梯队。

2016年的U-16锦标赛,这支广西九中队在全部40支参赛球队中排名第37位。转到王新欣手里时,队中的9名主力还被其他球队挖走,只剩下了15人。就是这样的情况下,王新欣的教练组带了两个月,球队居然在去年的U-16锦标赛里小组2胜2平出线,打进了8强。

当众人纷纷向王新欣祝贺的时候,王新欣摇头说:“这是我个人的胜利,却是整体的失败。”

王新欣的意思是,原来的基础实在太差了,只要有人用心弄一下,就能出成绩。“你说我现在这批队员有多好,真的不怎么样!”

对于王新欣的感悟,汤辉感同身受。

这位现年52岁的前八一队队员,从1998年开始就从事青训,后来进入了以青训闻名的绿城,国脚张玉宁就是他的弟子。

张玉宁的成长过程,“幸运”之处在于,他的父亲一直在给他寻找最合适的教练---小时候在上海,他的启蒙教练时上海青训界有名的康信德(国脚蔡慧康的外公),然后到了绿城。

“我看这一次比赛,能和当年张玉宁相比的,没有。”汤辉斩钉截铁地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汤辉说:“要有好的教练,才能带出好的队员,我们基层太缺乏好的教练,这样下去的话,校园足球再怎么轰轰烈烈,那都出不了好队员。”

的确,从“普及”的层面看,中国足球不需要太担心,毕竟无论从上而下,足球都是一种热潮。从校园足球到各种培训机构,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在越南队进入U23亚洲杯以后,范志毅说:“中国足球水平要提高,光靠普及是不够的,需要更多专业型的人才投入进去。现在的校园足球,我感觉是有些不伦不类的,一些主导校园足球的教练,水平都不是很到位,怎么去带好队员?我们应该用一种正确的方式方法去引导孩子踢球,必须吸收更多专业教练到基层、到校园足球中去。”

范志毅认为,兴趣班不能代替青训,“校园足球搞得比专业足球更加红红火火,有的人借这个校园足球来赚钱,哪里是想培养专业人才,一些开餐饮公司的都在搞青训了!”他说,“他们用错误的理念去引导孩子,有的片面追求成绩,不按正常规律来发展,就是在误人子弟。足球这个项目,要经过启蒙、普及、提高、强化,最后才能成为精英,每一步都是需要衔接的,没有资质的就不要搞了!”

无论青训教练汤辉,还是职业名宿范志毅,两个人的观点一致:中国足球要“提高”,需要的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我知道的,某个队的队医,队伍训练一结束以后就往外跑,后来我问他要干嘛,他说他在外面要带小孩子,一节课200块钱,你说,他就一队医,也敢挣这个钱?!……”汤辉说。

千难万难,基层最难,千找万找,基层教练最难找。当然有人会问:范志毅,你愿意当青训教练吗?

“从我自己的个人经历看,我愿意当青训教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位,但无论怎么定位,没有对足球的这份热爱和付出,就不会这个岗位上。”

在绿城,汤辉上调过一队三年,这三年过后,汤辉最终主动提出,离开一线队,回到青训的岗位上。

作为一线的青训教练,汤辉说:“要想让人安心在青训岗位上,个人的定位固然重要,还有一点,就是青训教练的待遇不能太差。”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青训教练说:“日本的经验是,一线队的教练和青训教练的薪水之间差距并不大。况且,一线队教练的待遇虽然高,但是风险非常大,也许一年就下岗了,有这样的比较以后,能上能下就会成为一个常态。”

该教练举例:如果一线队的教练每年能拿到80万,那么青训的教练的薪水应该在30万左右。

但30万,是否就足以吸引曾经的职业教练进入这个“最不受关注”的岗位?

关于这一点,能想通就好,一线队的教练位置就那么几个,即使加上俱乐部管理层,经纪人层面,真正在退役以后还在“塔尖”的退役运动员,都是极少数人,而中国足球,却极度缺乏基层教练。

关于这一点,中国足协不是没有考虑到,譬如说,他们开始设立全国青训总监,大区青训总监,目的就是希望能有更多的退役运动员能投身到这个岗位中去。

但退役运动员是否就是基层教练员的最佳模板,这又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

一个教练给我举了个例子:“有一次去参赛,某位名宿客串带队,那一场比赛,我就看到他不断地在骂裁判,那是我就想,让他去带小孩,真的能带出来吗?”

这个教练给我勾勒了一幅基层教练的标准像:“有责任心,耐得住寂寞,有一定的专业经历,还有快速学习先进经验的能力,没有不良嗜好。”

我问:“这样的教练,在基层多吗?”

他摇摇头:“其实就是又红又专,都能做到的,少之又少。”

“大家都知道,中国最缺乏的是好的基层教练,所以从足协到各家俱乐部,各种方法都在尝试。”河北华夏幸福俱乐部一位管理层说。

目前,华夏俱乐部准备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俱乐部出钱出人,和河北足协一起,培训河北省的基层教练员。

“我们就想看看,到底这个做法可不可行,中国太大,每个地方的现实情况都不一样,每个地方都会摸索自己的办法,但对于基层教练这个问题,大家的认识都是一致的,不提高基层教练员的水平和收入,中国足球永远没有希望。”该人士说。

即使是“轰轰烈烈”的校园足球,同样存在的问题是,如何能提高基层教练员的积极性,这是一个大问题。

去年国家队在武汉和乌兹别克斯坦队比赛期间,我特地去走访了一些传统的足球校园,在某个小学,一位校园足球教练员特地向我说过这个情况:

我们平时教学之余,在放学的时候会带学生接受足球训练,实际上,校园足球是有经费拨到学校的,但是这笔钱,只能用于“硬件建设”,譬如说,修整球场,给球队买装备,比赛和训练用球,但是,这笔钱却不能直接用来补贴校园足球教练,理由是学校已经给你发过工资了……

他苦笑着说:“你说这荒唐吗?”我特意打听了一下,武汉一些校园足球的教练收入在三四千左右,“这些钱去打工也能赚到,之所以不愿意离开,的确是因为有对足球的一份热爱在里面,但是光靠热爱,能长久吗?能推广吗?”

张路在总结校园足球得失的时候,也屡次提出过同样的问题:钱要用在刀刃上,校园足球的钱应该大部分用在提高基层教练员的收入上。

可惜,这些意见也不知道是否有人听得进去了……

中国足球需要怎样的风格?竞赛体系完备了但要落到实处

在绿城一线队的三年时间,汤辉接触过日本教练冈田武史、韩国教练洪明甫。

两个人对于俱乐部的青训工作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冈田武史说:“你看我们日本的队员,都是一个模子出来的,那就像一条流水线,所以整个日本的各级国家队,梯队,乃至俱乐部,踢的都是一个风格。当这种风格形成以后,就可以不断地循环下去。”

“但是,”冈田武史说:“但是日本的足球潜力不如中国。因为日本想在中卫的位置上找个又高又壮的,找不到;想在边路找个能快速突破的,一对一能力特别强的,找不到,想在中锋位置上找个身体能力出众的,还是找不到。而中国不一样,高的,快的,壮的,矮的,都能找出来。只是中国现在还没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子。”

而洪明甫则对汤辉说:“中国要学,学日本的巧,学韩国的劲,两者能学到一个,就已经了不得,如果两个都学到了,那肯定可以亚洲称霸。”

但可惜,从目前的情况看,日本的“巧”,韩国的“劲”,一个都没有学到。

“中国太大”,这句话不是说说玩的。

细数了一下,西班牙的,日本的,巴西的,各种教练都在中国抢滩登陆,这对于地方来说,倒不失为一件好事,毕竟各地差异太大。

譬如说河北华夏俱乐部在全面引进了日本教练以后,又准备引进德国教练,这样做的重要原因,在于河北人的身体条件。都是像张呈栋这样的队员,应该让欧洲身体条件最出色的德国人从小调教啊。

而像恒大足校,一直走的是西班牙路线。

一位曾经在恒大足校任教的中方教练这样总结西班牙的足球理论:“西班牙人传授的东西和我们以前接受的理论完全不同。我们从小都从基本功练起,一招一式,一板一眼,从二打一,三打二开始,从局部到整体,而他们,从一开始就是从整体出发,我问,连基本功都没有,把他们扔在场上打比赛,他们的观念是,足球就是一个整体的比赛,从实战出发,从小就锻炼他们的空间感觉,从小就培养他们的足球头脑,至于开始没有练基本功,他们说,就算是一支业余队,让他们一起踢上几年,二过一,三打二,他们都会踢。”

这位西班牙教练说:“我们西班牙的球员是踢出来的,你们是练出来的,我看过中国国家队的比赛,老实话,里面有两三个是踢出来的,因为他们有这样的天赋,而剩下的,都是练出来的!”

无论是日本人,德国人,还是西班牙人,其实都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而中国呢?

每个俱乐部不一样,采用的教练也不一样,当到了国字号层面上的时候,又得打乱重新组合在一起,想象一下,N年以后,执掌国字号的帅印是意大利人,但他手下的人从小接受的是西班牙人,日本人,德国人,荷兰人,巴西人教出来的队员。

“像越南那样,倒是简单了。就跟英超合作,跟阿森纳合作,而我们这里,五花八门,层出不穷。”

这位教练说。

当然,如果N年以后,无论走什么样的路线,都能培养出出色的队员,对于掌勺的国字号主帅来说,不过是幸福的烦恼,但从中国足球的现状来说,无论学哪一个都只学了个皮毛。

这里面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比赛场次的问题。

华夏幸福U13梯队去年在日本拉练期间,进行了4场教学赛,成绩是1平3负。在此期间,他们进行过一个问卷调查:

问卷中的第一个问题:“你从几岁开始踢球?”根据调查结果,川崎小球员开始踢球的年龄约为4.4岁,而幸福小球员们的平均年龄则为8.28岁。换言之,在相同年龄段梯队中,川崎小球员普遍比我们球员多了接近4年的球龄。

足球场上,所有的技战术演变都是以球员的基本功和脚下技术为基础的。华夏的小球员面对的是比自己多踢了3-5年球的对手,赛场表现存在差距也并不奇怪。

在华夏幸福U13梯队中,有位主力球员名叫魏渝人,他是队里唯一一位从4岁就开始踢球的小球员。

在与川崎U13梯队的较量中,魏渝人在场上的拿球摆脱非常自信,与日本球员的对抗也不弱于下风,连川崎前锋的青训教练也对这位小家伙赞不绝口。

当问卷进行到“你一年内可以打几场比赛”的问题时,中日两国小球员的回答出现了很大的差距。

在川崎球员提交的35份问卷中,有21份问卷里写着一年可以打100场正式比赛即平均1周打2场正式比赛,剩下14份问卷答案则是50-70场比赛。

在幸福球员这边,数字则降到了20-30场。算下来,平均2个星期才能打一场正式比赛。一年比赛总数不到日本球员的三分之一。

对于关于“比赛数量”的问题,绿城教练汤辉同样印象深刻。

曾经有一支日本梯队来绿城基地交流访问,在上午比赛完以后,他们的队员中午吃过简单的便当,然后中午休息了一会,下午再进行一场比赛,同样生龙活虎。

因为日本的球队,大多数是这种一天两赛的节奏,这也是他们为什么能多打比赛的原因之一,而中国的球队,大多习惯的是两天一赛的节奏,就像这次在梧州举行的这次比赛。

不仅如此,在竞赛的体系设置方面,中国仍然有很多的实际问题需要解决。

例如说,在这次的全国锦标赛结束以后,整整三个月,球队将没有任何全国性的比赛可以打。

大的俱乐部有办法解决,以华夏俱乐部为例,每年他们都会预备一笔资金,让下属的各支梯队能到海外拉练。“主要是俱乐部条件能达到的,计划尽管列出来。”

之前因为日本教练组的存在,所以球队去日本居多,但从今年开始,他们会把目光放在欧洲。

知名的青训机构也有办法解决,例如珂缔缘,他们喜欢到东南亚去拉练。他们的教练说:“以现在中国的青训水平,和东南亚队伍踢一踢,也能起到很好的锻炼效果啦!”

当然,以前他们都去泰国居多,现在不妨加上越南这一站了。

海外拉练的效果是明显的,就像成耀东带领的这次97年龄段的上海全运队,就是在欧洲拉练了一年,打了100场左右比赛,输了很多,但这又有什么所谓呢?

一年以后,这支队伍回来,去年在全运会赛场上踢得非常轻松,最终拿到了冠军。

大的俱乐部,发达地区的足协,知名的青训机构,都在想办法解决这个“空白期”的问题,但像一些小的青训机构或者一些校园足球队,长达三个月的休赛期,他们怎样组织好自己的比赛,那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中国足协和教育部也在想办法。目前中国足协组织的U系列比赛主要是全国性的联赛和这次在梧州举办的锦标赛,而教育部则将在去年开始,联合中国足协推行青超联赛。2011年之前,中国各年龄段青少年球员的年平均比赛场次仅有20场左右。2011年之后,中国足协对青少年竞赛体系进行了整合调整,这才让这样的窘境开始了好转。

近几年间,参加中国足协“U字头”赛事的青少年队伍一般一年能够有30到40场的比赛数量。然而这还不够---2016年,足协提出的目标是:第一目标达到40场左右,第二目标达到50场左右,第三目标达到世界通行的60场左右。

而教育部牵头的这个青超联赛,就是希望起到这样的作用。按照赛制,为了节省旅途和时间,青超联赛先分大区,进行主客场,大区的主客场比赛一场达到15场左右。

“比赛频繁了,对孩子的帮助还是很大的。不管是水平好的球员,还是相对差一点的球员,都是一种锻炼。可以让替补球员,让更多的孩子去感受比赛。”上海申花的梯队教练,同时也是江镇中学的教练陈华刚说。

竞技场,实战才是提高技战术水平的最佳办法,“以赛代练,把训练中的技术运用上去。比赛中会发现很多问题,然后下来再去训练中弥补。”对于青超联赛,陈华刚这样认为。

“有总比没有好,但是各个球队的参赛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是职业俱乐部的梯队,有的是校园足球队,双方差距实力很大,锻炼的价值不高,但有总比没有好,路总得一步步来。”广州市足协的一位教练对记者说。

U系列联赛,U系列锦标赛,再加上去年开始推行的青超联赛,从理论上来讲,竞赛体系已经非常完备了,但要落实到实处,然后再见到成果,那真是几年以后,甚至是十几年以后的事情了。

关键是,中国足球是否一直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能够不动摇,不折腾地坚持下去。

责任编辑:袁帅(QN0015)  作者:白国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