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步道多修巧修 “小心思”推动全民健身发展

2018-03-28 09:32 人民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健身步道 多修巧修(体坛观澜)

不久前,国家体育总局等12部委联合印发了《百万公里健身步道工程实施方案》,该方案提出,到2020年,要力争在全国每个县(市、区)完成300公里左右健身步道的建设。多修百姓喜闻乐见的健身设施固然好,可怎样才能吸引更多人参与到健身活动中,恐怕建设者得多花些“小心思”了。

去年,北京市朝阳区某公园就炫了一把“小心思”,吸引来一大批粉丝。改造升级后的红色健身步道搭配金黄银杏林,让健身者赏心悦目。“走着舒服,风景秀美。”公园里健步走的阿姨说。除了公园,河边绿地和社区里铺设的健身步道,也备受健身者喜爱。大家感叹,这些“小心思”耍得好,出门锻炼很方便!此外,还有一种现象相信不少人见过,每逢节假日,公园里的健身步道往往是“全家总动员”。这些景象反映出健身步道受到居民的喜爱,人们对健身步道的环境和方便程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怎样设计修建有新意的健身步道,才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不少地方都在探索。在北京、苏州等地,一些社区在小区里铺设了“微型”步道,与健身路径联动,居民下楼就能健身。在山西、吉林等地,人们将智能系统与健身步道相结合,边走边记录健身步数、公布实时排名,让人跃跃欲试。另外,还有主打细心款的:亮丽的颜色划出步行道、自行车道和电车道等不同区域,保证安全协调;步道两边立上“加油,终点就在前方”等标语鼓励健身者。

铺设健身步道,这些奇思妙想达到的效果是明显的,正是这些细节直接影响着健身者的体验和兴致,健身步道的设计,藏着大学问。小到供健身者休息的座椅的摆放位置、激励健身者参与锻炼的标语的设立,大到怎样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等,都需要规划者巧用心思。这样的“小心思”越多,群众会感到越贴心。

不仅是健身步道,各项健身设施的规划和建设都离不开这样细心、贴心、精心的“小心思”,正是这些“小心思”汇聚成推动全民健身发展的磅礴力量。

责任编辑:姜雪峰(QU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