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拉松在“春运”热时代的“冷思考”

2018-04-04 10:18 中国新闻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中国马拉松“春运”时代的“冷思考”

中新社北京4月3日电 (邢翀)进入四月,中国马拉松赛事迎来热潮。据不完全梳理,本月15日中国国内将有40余场马拉松赛事鸣枪,其中以“国际马拉松”冠名的就有10余场。不少人称,中国马拉松已进入“扎堆奔跑”的“春运”时代。

据中国田径协会今年1月发布的《2017中国马拉松年度工作报告》显示,2017年全国各地共举办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800人以上规模)1100场;参赛人次近500万,较2016年增加78%。

“中国马拉松确实有井喷的现象,但即便这样依然满足不了跑友们的需求。”中国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马拉松办公室主任水涛对记者说,目前全国马拉松赛事覆盖的城市仅230余个,总数不及全国的一半。

与此同时,优质赛事稀缺、赛事同质化则一直是中国马拉松发展面临的问题。

据《2017中国马拉松年度工作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田协认证赛事数量256场,其中A类223场,B类33场。根据规定,A类赛事由中国田协全力指导,比赛前期会进行业务审核和方案审定,比赛期间则会指派技术代表进行监督;B类赛事办赛标准相对较低,但仍要向中国田协注册。去年1100场赛事中,认证赛事的比例不到四分之一。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国内马拉松运动的发展“虚火”旺盛,存在大量由路跑协会、体育公司等社会力量举办的赛事,其中不乏商业公司为商业效果自行举办的赛事,这导致办赛水平参差不齐,管理相对混乱,参跑者因此也欠缺健康有序的培养过程。

4月15日即将举行的40多场马拉松赛事中,仅有武汉马拉松、北京国际长跑节、泰山国际马拉松等少数几场为注册赛事。但在赛事名称方面,带有“国际”“半程”“全程”等字样的比赛超过半数。马拉松赛事管理专家石春健认为,赛事同质化的直接后果是吸引力下降,因此赛事主办方不能只千篇一律地考虑地域、奖牌、补给等基础命题。“要在办赛之初就考虑到赛制、历史、主题等问题。”

此外,她还认为,马拉松赛事应该遵守最基础的体育竞赛规范,而不是消耗大量精力去做赛事宣传推广、赛事包装等配套活动,从而背离办赛初心。

中国体育部门提出目标,力争到2020年马拉松赛事要超过1900场,中国田径协会认证赛事达到350场,各类赛事参赛人次超过1000万。

2018年,中国田协推出了新版《中国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管理办法》,其中明确规定,建立三级赛事管理新模式,将由社会力量办赛、800人以上规模的赛事归为C类赛事,规定由地方田协监管,并按季度向中国田协报备。在赛事组织、选手服务、安全保障、环境保护、信息发布、赛事补给等方面形成较为完备的标准规范。

水涛说,中国田协未来将会采取一系列方法以确保赛事多而不乱。“目前我们有马拉松赛事的管理培训,将来举办比赛的运营公司必须通过马拉松赛事组织培训,以确保比赛的规范化,未来散落在社会上的赛事,都将由各个省市田协去监管。”(完)

责任编辑:姜雪峰(QU001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