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围甲引入人工智能 挖掘围棋内涵

2018-06-04 08:57 人民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捻起一枚棋子,江苏队主将於之莹的眉头微蹙。此时棋盘之上,黑棋贴目艰难,想翻盘却已无力回天。2又1/4子之差,於之莹败在武汉队的韩国外援吴侑珍阵前,联赛六连胜至此终结。

6月2日,第六届中国女子围棋甲级联赛在湖南平江战罢第七轮,排在积分榜前两位的江苏队、上海队双双遭遇“零封”,於之莹、芮乃伟等名将接连告负。竞争激烈、悬念增强,可谓女子围甲求新求变的一个缩影。调整赛制积分、优化参赛规则、丰富配套活动等一系列改革举措,让6岁的女子围甲愈发呈现勃勃生机。

开放男子联赛

在当今中国棋坛,20岁的“小鱼儿”於之莹长期处于“女一号”位置。从2015年第三届女子围甲第十七轮开始,她创造了跨赛季32连胜的纪录。而今年联赛,於之莹又增加了一个新纪录——在联赛改革后,她成为第一个获得男子围甲参赛资格的女棋手。

早在第一届男子围甲举办时,“纹枰魔女”芮乃伟曾代表上海队上阵,下过几盘棋。不过,在女子围甲创办后,女棋手便无法兼顾参赛。今年年初,中国围棋协会推出新规,男子围甲以及乙级、丙级团体赛全面向女棋手开放,并且不占队伍名额,女棋手可兼顾男子、女子围甲比赛。这一打破性别界限的改革之举,无疑给了女棋手更大的舞台。

中国围棋近些年发展迅猛,男子新锐棋手层出不穷,人才厚势造就了一批世界冠军。相形之下,女棋手无论从整体实力还是影响力,都略显单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孔祥明、芮乃伟、华学明等女棋手与男子一流高手分庭抗礼的情况,今时今日难以复制。“没有比赛和实战是不可能长棋的。”在芮乃伟看来,缩小男、女棋手之间的差距,推动女子围棋的进一步繁荣,开放男子围甲平台是极佳的锻炼机会。

於之莹则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江苏队男子、女子围甲“双栖棋手”的身份,带给她更多挖掘自身潜力的空间。“於之莹2017年的战绩不算好,她虽然在国内长期处于女子‘第一人’位置,但缺少强有力的对手。这次加入男子围甲绝不是挂名,只要队伍保级没问题,肯定优先让於之莹上场。”江苏队主教练丁波说。

引入人工智能

在“90后”棋手挑大梁的女子围甲赛场,芮乃伟显得有些“另类”。这位55岁的传奇老将,作为世界上唯一的女子九段棋手,征战棋坛近四十载。在她眼中,如今所有的对手都是年轻人,“后浪推前浪”之势让她既欣喜又欣慰。

今年女子围甲进行了赛制调整,将第一台与第二台胜者积分区别开来,主力棋手的作用被放大,竞争也愈加激烈。7轮战罢,作为上海队主将出战的芮乃伟取得5胜2负。“现在的女棋手越来越厉害,於之莹的32连胜我根本不可能做到,更年轻的陆敏全、尹渠也成长起来。现在比赛的密度、强度与我那个时代不可同日而语,年轻棋手进步快,女子围甲这个平台功不可没。”芮乃伟如此感慨。

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是围棋发展的大势所趋。今年女子围甲专门引入人工智能围棋“天壤”,与女棋手进行配对赛。芮乃伟因为体力有限,没有报名参赛,但对于这一“变招”,她给予充分赞赏。“她们跟电脑下棋时,我在旁边看都觉得收获很大。人工智能不仅有益于棋手训练、提升棋艺,也让联赛变得更有意思。”

此前,於之莹领衔的江苏队豪取女子围甲“五连冠”,彰显雄厚实力。本赛季吴侑珍、藤泽里菜等强力外援的加盟,有望改观联赛“强弱分明”的战局,打破於之莹的一枝独秀。此次平江分站赛,代表厦门队上阵的黑嘉嘉一亮相,便连胜蔡碧涵、唐奕。女棋手颜值与实力兼具,极大增加了联赛的观赏性。

挖掘围棋内涵

6月1日,平江思源实验学校一派热闹。女子围甲捐建的第十二座“希望围棋教室”正式授牌,名宿聂卫平、王汝南、华以刚带领14位职业棋手与90位当地围棋爱好者展开了多面打公益指导棋。“捐建围棋教室要有爱心,教围棋要有热心,推广围棋要有恒心。”中国围棋协会主席林建超说。

“女子下棋,可以影响一个家庭。”多年前,棋圣吴清源曾为传播女子围棋奔走呼告。从2013年开始,女子围甲摸索前行,从“名校行”到“红色之旅”,一年一个主题,成长为女子棋坛的品牌赛事。纹枰对弈的竞技之美,与围棋文化的厚度、温度相得益彰。今年女子围甲主题为“扶贫,我们在行动”,深入广大贫困农村地区,不只经济上大力资助,更送去精神食粮。

“中国围棋正值全面深化改革之际,让体育竞技与传统文化、社会功能并行,这是女子围甲肩负的特殊使命。”林建超认为,有特色、接地气才能带来高人气。“女子围甲从幼苗成长为可供后人乘凉的大树,就得走出竞技场的小格局,为围棋文化注入新内涵。”

联赛第二个分站赛落幕,於之莹、芮乃伟这两代领军人物尽管双双输棋,但赛后依然沉静地复盘。对她们而言,探索黑白世界的奥妙与魅力,比胜负或创造纪录更有吸引力。“中、韩女子围棋水平在伯仲之间,这两年韩国棋手上升势头很猛,年轻棋手要珍惜女子围甲这个好平台,多多努力才是。”芮乃伟说。

责任编辑:姜雪峰(QU001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