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体育> 正文

镜记冬奥丨初见冬奥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颜值与智慧并存

2021-11-05 09:50 千龙网

千龙网讯(记者 陈健男)距离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还有92天,11月4日,记者走进北京2022年冬奥会标志性场馆——国家速滑馆,带您揭开“冰丝带”的神秘面纱。

6D8A1089

图为国家速滑馆内景。千龙网记者 陈健男摄

秀外慧中,打造完美“冰丝带”

北京市重大项目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城区场馆建设处处长黄晖介绍,国家速滑馆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标志性场馆,冬奥会时将承担速度滑冰比赛,在此将诞生14块金牌。“无论是从建造技术、还是建设速度,均体现了我国当前建筑行业的最高水平。其主场馆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高度33米,能容纳约12000名观众,外形上,国家速滑馆由 22条晶莹美丽的“丝带”状曲面玻璃幕墙环绕,因此,又被称为‘冰丝带’。与雄浑的钢结构‘鸟巢’、灵动的膜结构‘水立方’相得益彰, 共同组成北京这座世界首个‘双奥之城’的标志性建筑群。”

国家速滑馆还是一座富含新时代新技术新理念的场馆,科技创新、理念创新被广泛应用。在运营模式上,国家速滑馆采用了“PPP”模式,政府仅用28.9%的财政资金就撬动了社会资本、技术投入到场馆建设中,形成了投资、建设、运营、赛事经纪一体的运营模式,确保国家速滑馆冬奥会后25年仍然能够可持续发展,仍然服务大众,服务冰雪运动,为奥运场馆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北京方案”。

智慧场馆,提供“中国方案”

国家速滑馆通过“智慧建造”,创造了8个月完成主体建设的“冬奥速度”。智慧建造比较传统建造就像流水线作业和互联网“众筹”。通过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各方面各系统设计师先在数字世界搭建起一个“冰丝带”。形象地说,在国家速滑馆开工建设时,数字世界的国家速滑馆已经建成了。随着开工建设,大到8500吨的钢结构,小到每一块大小各异不同曲面玻璃的数字信息进入各专业厂家已经开始同步生产,随着建设统筹在现场进行拼装。

国家速滑馆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智慧化场馆,具有智能化的运动管理系统、观众观赛管理和场馆管理系统,就像给场馆配备了一颗“大脑”。

通过智慧管理,使得馆内气温分层。冰面一个温度,确保冰面标准稳定;运动员比赛空间一个温度,保证运动员体温体感,有利于创造最佳运动成绩;观众席一个温度,可以达约16℃,为观众营造一个舒适的观赛环境。

智慧服务,打造一站式更衣健身运动空间

国家速滑馆东南侧区域,规划了专门的运动员活动准备区,这里有14间运动员更衣室、近千平米的运动员热身区和约700平米的力量房。“国家速滑馆场地纪录墙”里展示着相约北京测试赛期间运动员创造的个人和“冰丝带”的场地纪录,也在静静等待新纪录的创造者。

6D8A1192

图为国家速滑馆内景。千龙网记者 陈健男摄

6D8A1071

图为国家速滑馆内景。千龙网记者 陈健男摄

6D8A1110

图为国家速滑馆内景。千龙网记者 陈健男摄

6D8A1211

图为国家速滑馆内景。千龙网记者 陈健男摄

运动员力量房内,有序摆放着各类健身器材,这些都是经过选择,器材分为有氧训练和无氧训练两大类别,专门为速度滑冰选手赛前热身而准备。热身区内蓝色的塑胶跑道总长为138.3米,宽为6.2米,由世界知名塑胶跑道供应商提供。更衣室内按照运动员赛前赛后使用习惯,摆放了更衣柜,条凳,赛时还会配备相关洗护用品和防疫物资,室内环境清新,物品摆放整洁。在冬奥会后,这些场地设施也将做为奥运遗产的一部分,为来“冰丝带”的冰上运动体验者提供服务。

最快的冰,可持续利用的“中国方案”

国家速滑馆采用了全冰面设计,冰面面积约1.2万平方米,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冰面。国家速滑馆还是全世界最大的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的冰面,也是全球首个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的冬奥场馆。这项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环保的制冰技术,碳排放趋近于零;同时也是最先进的制冰技术,冰面温差可控制在0.5度以内。这样制冷不仅相比较传统方式效能提升20%以上,而且制冷非常均匀,不会出现各个部位温度不一样、冰面硬度不均匀的情况。在以0.001秒计时的高水平竞技中这都是关键性的因素。

同时,国家速滑馆将制冷产生的余热用于运动员生活热水、融冰池融冰、冰面维护浇冰等,一年可节省约200万度电。

国家速滑馆之所以采用全冰面设计,目的就是充分考虑赛后利用,为适应多种需求的群众性健身提供硬件支撑。国家速滑馆冰面采用分模块控制单元,类似于一个温度不同的“九宫格”,可以将冰面划分为若干区域,根据不同项目分区域、分标准进行制冰,可同时开展冰球、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壶等所有群众性冰上运动,着眼于服务赛后可持续利用,努力打造值得传承、造福人民的永久资产的目标。向世界贡献奥运场馆“反复利用、综合利用、持久利用”的“中国方案”。

责任编辑:刘美君(QN0048)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