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排神奇一胜并非无瑕

2016-08-17 15:54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中国女排发挥出了自己目前应有水平,但也不能因为奇迹般击败东道主就忽略客观存在的一些问题。中国女排未来发展仍面临困境,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整个中国三大球后备人才力量匮乏,排球也无法独善其身。即便郎平到中国女排执教,她手上可用的优秀人才也并不多,全国队伍不能提供更强大的支撑,作为国家队教练来讲,她很难依靠一支球队培养一大批优秀人才。从全国排球联赛来看,队伍就这么10多支,优秀人员匮乏,顶尖球队更没几支。如果非要追溯原因,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我们开始实行的奥运金牌战略。当时,我们的目标是拿金牌,因为我们在上世纪70年代重返奥运会,我们需要在国际舞台展示自我,而小项目崛起更快,牺牲的就是集体项目,三大球队伍迅速萎缩。

中国女排五连冠时代的鼎盛,源自于上世纪70年代没有奥运金牌战略,连续夺冠的基础都是那个时代打下的。1972年我们恢复球类运动会后,大球运动队相继成长起来,这为中国女排五连冠提供了一个崛起的重要前提条件。但是,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奥运金牌战略,导致全国各省市集体球类项目大幅度萎缩,而大球项目需要一两代人才能看出来效果,中国女排后备人才出现问题。

其次,我们在训练上发生了根本变化。如果说袁伟民那个年代坚持三从一大原则,艰苦奋斗,刻苦训练,造就了女排精神,甚至包括那个时代的精神。但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们大量引进外援和外教,随着社会变化,人们不再把体育当作饭碗了,并对当初的指导思想提出了质疑,各队训练量减少,不同理念开始碰撞,进入上世纪90年代发生了更大的变化。如今郎平带队更人文化,也能看出这种理念的植入。

这个时代国外科学训练力量大幅度提升,而我们三从一大训练体系减弱,自己的新体系没有建立起来。我们各个运动队的训练质量下降,足球和篮球相继聘请外教,大量外教带来不同执教理念,也没有独占鳌头的,排球外教很少,但我们需要大家都服气的技术总顾问,可我们没有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技术主任,相当于工厂里的技术总监。各个省份提供的运动员和国家队需要不匹配,训练质量下降,运动员针对性力量下降。而且,这一代球员都在上世纪90年代起来的,和70年代成长起来的不一样。

再次,这一代运动员社会条件不同了,五连冠那批女排不发愁工作和就业,现在运动员和当初需求不一样,运动员必须考虑学习和就业问题,分心导致对训练投入减弱,我们的很多政策没有跟上。郎平的出现暂时缓解了这种矛盾,并取得了一定的佳绩,但许多问题不会因为一名教练而被掩盖。中国竞技体育属于“近亲繁殖”,那个曾经成功的团队十分重要,比如所有取得成绩的这些教练都来自袁伟民团队,现在的郎平和曾经的陈忠和都是如此。除此之外,没有一人带队拿过冠军。郎平继承了袁伟民的成功经验,在圈内有高度权威性,运动员愿意全身心地投入,全身心地信任和崇拜,这一点郎平强于其他教练。郎平团队一脉相承,并吸引了国外先进理念,容易得到体育总局、排管中心、社会、媒体的广泛支持。其他教练很难做到这一点,即便如此,郎平也很难改变我们存在的问题。

我们排球联赛也即将展开真正的改革,联赛是国家队的基础,但要看采用什么模式,如果一家独大不利于国家队强盛。我们的足球改革方案中有一条,就是俱乐部联赛未来强调地域化,去企业化,打造百年俱乐部,要对球员限薪。比如美国NBA职业联赛发展很好,他们不允许一家独大,弱队先选秀,且对球员限薪,俱乐部之间相对平衡,而国家队实力很强。我们要研究不同模式,看哪个更适合自己发展。不管谁是目前中国女排主帅,这都是一大课题,不是郎平来了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在淡化金牌理念指导下,地方如何支持国家队建设,必然会带来新课题。

责任编辑:袁帅(QN0015)  作者:钟秉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