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的这个周日,中国女篮在亚洲杯中获得第三名。作为洛杉矶奥运周期的大赛首秀,这一成绩虽未完全达成预期,但总结经验、发现不足、明确方向,才是本届赛事更深层次的价值所在。
自4月16日新一届中国女篮集结以来,球队经历了热身赛和正式比赛,备战期不到三个月。这支新组建的队伍不仅面临李梦、李月汝等核心球员缺阵的现实,还需要迅速完成队伍新老交替、确立新教练组的技战术体系与核心思路的任务。
在此期间,被视为内线新星的小将张子宇放弃了同期进行的U19女篮世界杯,入选成年国家队出战亚洲杯。不可否认,她的出现为队伍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她与韩旭组成的“双塔”组合,在内线高度方面优势显著,极大提升了球队的篮板争抢能力与内线防守强度,构成亚洲赛场上独一无二的制高点。在亚洲杯正赛阶段,张子宇出战5场,累计拿下78分、28个篮板,场均贡献15.6分、5.6个篮板,投篮命中率高达67.4%。对于首次参加成年国家队比赛的年轻球员而言,这一成绩可谓相当亮眼。
年轻球员的加入为中国女篮带来了可期的未来,也带来了在经验与磨合方面的不确定性。无论是热身赛阶段还是正赛阶段,教练组始终在尝试不同的阵容组合与战术打法。除了确认张子宇在进攻端的优势外,球队仍面临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在联防中提升对对手三分球投射的覆盖?队友该如何为“双塔”创造更理想的进攻环境?如何弥补“双塔”组合在机动性上的不足?这些问题虽在热身赛时就已经有所显露,但在本届亚洲杯正赛憾负日本队的比赛中更加突出。
与此同时,中国女篮长期存在的外线问题依然未能得到有效改善。在当今国际女篮强调“空间+速度”的趋势下,中国队的三分球表现不够稳定。在小组赛中,中国女篮对阵新西兰队时三分命中率仅为29.6%,对韩国队时更低至19%。半决赛对阵日本队时,三分命中率未达三成,而日本队在那场比赛的命中率则高达47.1%,形成鲜明对比。
除了技战术层面的磨合,心理关也是中国女篮必须跨越的重要门槛。与新西兰队一役,张子宇就频遭对方针对性防守,在与日本队的比赛下半场,张子宇在篮下连续抢下三个前场篮板却未能得分,尽管存在判罚尺度的争议,但可以看出球员的心态已受到影响。比分落后情况下,其他球员在场上也有一些沮丧的表现,折射出在主场观众压力、出线重任以及对手节奏的多重作用下,年轻球员的心理状态波动较大。在关键场次中,年轻队员们的应变能力和心理稳定性仍需提升。
正处于新老交替中的中国女篮,可能还将迎来进一步的阵容调整。尽管本届亚洲杯留下了些许遗憾,但这支“老中青”结合的队伍也展现出令人欣慰的一面。年轻球员如杨舒予、罗欣棫在比赛中逐渐挑起重担,表现出良好的成长势头。
展望未来,中国女篮如何在强调内线主导的基础上,提升外线效率与空间感?如何在关键比赛中做出果断、有效的战术调整?这些问题的应对之策都关系到2026年女篮世界杯与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的备战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