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网球公开赛开幕式暨“中国网球之夜”上,在奖杯展示环节,将男单冠军奖杯捧进场的赵言逸是中网的一名球童。选择让他完成这一环节,可见中网赛事对这一群体的肯定。中网赛事发展20余年来,球童群体也伴着这项赛事的发展不断成长,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提起球童话题,曹郑如数家珍,他曾是2005中网赛事的球童,如今也是中网球童的培训师。10余年来,他见证了中网球童项目发展。他还有另一个身份——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副校长。这所以网球为特色的学校,经过积极探索,走出一条“教育+网球”校园网球育人路径,这里不仅每年有数十名球员走上中网担任球童,也走出了任钰菲、田方然这样的优秀运动员。
球童在奉献中受益
球童是赛场上距离网球运动员最近的角色,他们供球、传球、接球……每一个动作都构成比赛的一部分。
今年,又有数十名来自育新学校的学生以球童身份站上中网赛场,在磨砺中成长。而十余年来,育新学校走出的网球“球童”总数已经超过千人,他们在赛场见证精彩,拓宽视野。
为何想起引入中网球童项目?曹郑说,其实在引入之前,网球已经成为育新学校的特色校本课程。2005年,北京市海淀区教委出台“1+X课程”,要求每所学校发展一个特色项目,打造符合学校自身特色的校本课程。育新学校经过多个项目尝试后,选择以网球作为切入点。“主要当时得到不少家长的支持。”曹郑说。
对育新学校网球项目发展而言,2010年是一个重要年份。这一年,中国网球公开赛推出球童项目。彼时,在中国教育学会支持下,育新学校与中网成功“牵手”,围绕球童项目达成合作,并一同构建球童培训体系。由此,每年中网赛场上便能见到来自育新学校的球童。
“在中网这个赛事平台上,我们是贡献者也是受益者。这么多年,有更多孩子通过中网球童项目受益。站在赛场,球童是服务角色,他们在服务中学会为团队着想,为球员考虑,有了更强的责任感、抗压能力。我们发现更多的孩子因此改变、受益。”曹郑说,中网球童项目也成为育新推动校园网球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
中网球童水平领跑
2005年,这一年还在读大学的曹郑站上光彩体育中心网球场,成为一名中网球童。也是从那起,他与网球结下不解之缘,把这份爱好发展成一份事业。
曹郑仍记得自己当年在中网做球童的经历。“当时球童是看着国外赛事录像学习动作,然后在实践中觉得不对的地方,等到下一场再改。”曹郑说,“2008年以后,在职业赛事体系影响下,球童服务作为赛事服务组成部分,整体水平开始明显提升。我们也总结适合我们自身的竞赛服务需要,逐步形成完整的培训服务体系,包括球童技能、知识、服务能力几大方面。到现在,基本上场内所有与球童相关的情况都会准备到,这让孩子在场上更自信。”
今年,中网球童在服务时也有一处明显变化——比赛中,球网两侧球童不必交叉跑,而是可以同侧,使得比赛画面看起来更“干净”。“目前为止没有接到来自球员的投诉等情况。”曹郑说。
13岁的育新学校学生杨一文今年已经第三次以球童身份站上中网赛场。他说,学校比较重视中网球童服务项目,来之前学校组织了培训,以便更好进入比赛状态,“我感觉三年来,作为中网球童在服务赛事时越来越顺畅。”他说。
经过多年积淀,中网球童服务水平也获更多的认可。自2012年“中网球童大满贯交流”项目启动,已有累计86名中网球童登上大满贯赛场,向世界展现了中国青少年的风采。今年有9名中网球童先后赴澳网、法网参与服务。同样的,澳网、法网的球童代表也来到今年中网赛场。
在曹郑看来,目前中网球童赛事服务水平在中国乃至亚洲范围内都处在领先位置。
网球“催生”更多可能
在育新学校,十余年间,不少学生经历着与曹郑相似的成长之路。他们从最初的尝试,最终打开了网球“大门”。这里,每年有学生参与中网球童活动,也走出了任钰菲、田方然等优秀运动员,还有的毕业后从事网球经纪工作。通过网球,育新学校为学生发展创造更多选择。
据了解,作为12年一贯制学校,育新学校一到六年级的孩子每周有五节体育课,其中一节是网球课。进入中学,网球教学更多地以社团方式呈现。为了方便学生参与,学校尽量地在器材上节省时间,设计出安全、高效、便携的器材,并在教法上做进一步优化。
“我们激发青少年参与网球运动兴趣,对于有天赋的孩子,学校还会以课后服务的方式进一步指导。此外,首师大附属育新学校作为中国学生体育联合会中小学网球分会主席单位,对全国中小学的网球运动有统筹责任。在大家共同努力下,现在青少年参加学生网球赛事中拿到积分,在中国网球协会组织的专业赛事中同步体现,这可以给孩子创造更多发展机会。”曹郑说,在育新学校,网球不再是简单的一项运动,而是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尽可能地让绝大多数孩子从中受益。
今年中网赛事结束后,杨一文和同学将从赛场返回校园,他们的个人照片会被张贴在校宣传栏里,这是对他们辛勤付出的认可,也将激励更多学生站上网球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