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丝带”破茧而出——国家速滑馆工程地下结构施工侧记(2)

2018-06-26 09:10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全力挖土 匠心清槽

2月25日,正月初十,平昌冬奥会闭幕,冬奥正式进入北京周期,全球目光聚焦到国家速滑馆等冬奥重点工程建设上来。

当京城依旧沉浸在浓浓的年味中时,国家速滑馆施工现场已是机械隆隆,桩头剔凿和土方开挖正热火朝天。

“投标清单上土方量只有7万多立方米,但实际挖出的土方量高达27万立方米。”面对严重超“标”的土方开挖任务,高树栋在前期策划的基础上增加人员和机械,高峰期,400多名作业人员、20台挖掘机、80多辆运土车24小时在基坑运转。

微信图片_20180419140033

国家速滑馆是北京冬奥会的标志性建筑,不仅拥有国内跨度最大的索网结构和亚洲最大的室内冰面,还将成为最具新时代特色的智慧场馆。图为地下结构工程施工。通讯员黎方益摄,千龙网发

土方开挖期间,雾霾天、大风天集中出现,隔三差五的停工挑战着工期目标,项目部采取白天场内倒土、夜间集中清运等措施尽力抢回工期。

同时,在国家速滑馆约5.5万平方米的基坑中,环绕椭圆形的FOP(Field Of Play)比赛区域,分布着通风电缆管沟、制冰管沟、下沉式空调机房、集水坑、电梯基坑等近150个大小不一的嵌套坑,每个基坑边线呈弧形,并存在60度的坡度,准确定位、精准开挖考验着作业团队。

BIM团队负责人苏李渊带队建好的BIM模型对基坑排布、坐标点位等逐一深化设计,“面对大坑套小坑、深坑套浅坑的地下作业,通过BIM模型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每一个细节,通过对工人进行三维可视化交底,极大地减少了操作误差、避免了返工。”项目总工史自卫安排测量人员用全站仪一米一个坐标点进行精确定位。

由外到内、由浅入深,当工人拿着自己发明的修坡神器像雕琢艺术品一样打磨基坑时,前来调研的业主以为这是一只技术精良的考古队伍。

历经20余天雾霾大风天影响造成的停工,5月初,27万立方米的土方开挖和清槽任务完工。技术利器和匠心打磨让基坑宛如天成,前来观摩的专家无不称赞项目部打磨了一件艺术品。

“剔凿下来的桩头不再是作为建筑垃圾运到渣土消纳厂,我们将桩头破碎后的大块石料制成堆石混凝土用于肥槽、挡墙等的回填,将另一部分桩头粉碎制成再生骨料,用作预制看台板的构件原料。”史自卫说项目部践行绿色办奥理念,通过技术创新探索废料再利用的多种途径。

责任编辑:姜雪峰(QU0017)  作者:孔祥妮 宋伟莎 刘时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