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若琪:参加奇葩大会为锻炼演讲能力 被支教老师触动做公益

2018-05-18 09:21 腾讯体育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惠若琪:参加奇葩大会为锻炼演讲能力 被支教老师触动做公益

惠若琪

1991年生于辽宁大连,前中国女排运动员,司职主攻。2013年,惠若琪担任中国女排的第15任队长,身披12号球衣。主要奖项:2011年世界杯季军、2014年世锦赛亚军、2016年里约奥运会冠军;2009、2010瑞士赛最佳一传;2016瑞士赛MVP和最佳主攻;2011俄罗斯总统杯MVP;2012伦敦奥运会最佳发球并列第一;2012亚洲杯最佳发球、最佳一传。2017年创办“惠若琪女排发展基金”。

2018年2月3日,惠若琪正式宣布退役。

从体育人到公益人

四月天暖,五月草长,这样美好的季节里,惠若琪一袭白纱,在父亲的搀扶下缓步走下南瓜马车,步入碧草如茵的欧式庄园。马上要从少女变成新娘,惠若琪兴奋但也难掩紧张,马车一启动,什么台词、流程、注意事项,她全忘了,甚至不小心踩了裙角,被风吹乱了头纱……但是在握住为自己操劳了27 年的父亲的手那一刻, 这些细枝末节好像突然都不重要了。她感到无比踏实——就把婚礼当成一场特殊的球赛吧!

国家、荣誉、体育……与这类词语密不可分的惠若琪从未想过让私生活占据公众的时间,因此当自己的名字与“恋情”“婚讯”一起出现在微博热搜时,她还是有些意外的。“我想说怎么会这么神奇!第一反应是:没事没事,一会儿就被淹没了。”其实到现在她也没怎么想明白结婚这件事为什么会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对她而言只是恰好遇到一个合适的时机去分享一段稳定的关系。

大家习惯称惠若琪为“小惠”,她阳光、爱笑、爽朗,“海拔”一米九二却没有距离感。“90 后”、“元气少女”是惠若琪的标签,但她却觉得自己已经不年轻,也到了该谈婚论嫁的年纪,“跟我一批的队友有的都有孩子了。再说我也没有刻意安排——什么时间就该做什么事吧”。

在此之前,惠若琪的生活重心从未离开过排球,没有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去接触外面的人和事,如今的另一半正是能带她逃离这种单调的人,“因为我就是运动员, 我所看到的就是这样世界,那之后我希望能找到给我带来不一样视野的人”。非运动员出身,上进,幽默,脾气好,有责任心, 这些是惠若琪关于丈夫向我们透露的全部信息,而后有关私生活的问答很快便结束了。“感觉这是个相亲节目!”她调侃道。

2018 年2月3日下午16点00 分, 常州大学体育馆,这里正举行女排超级联赛第二阶段八强赛最后一场比赛,江苏女排对阵上海女排,可以说是“背水一战”。作为从江苏女排走出去的一员,惠若琪坐在观众席上密切关注着赛场上的局势变化。比分落后时她眉头深锁,得分时则拍手叫好,甚至激动得跳起来。

或许是天公作美,最终,江苏女排以3:2 险胜——比赛结束后,惠若琪和她11 年的排球生涯告别,举行了退役仪式。仪式上,1000 多名球迷身着红衣,手拿灯牌,举起“我们和你一起”的手幅,点亮手机灯光,一齐唱起了《追光者》。十多位女排队友上场与她拥抱道别,祝福她转向人生的下个路口。

2月4日,退役后的第一天,惠若琪独自在家,难得的放空。“我真的准备好了吗?”她心里偶尔会出现一个声音,但无关惆怅,毕竟在此之前她已无数次面对过内心的挣扎才做出了这个艰难的决定。

27岁,惠若琪就进入了人生的下半场。为何说是下半场?因为惠若琪依然没有远离体育。她成立了“惠若琪女排发展基金”,成为中国女排基金第一人,开始系统地做公益。创业者该做的事情她都做了。组建团队、募集资金、策划活动、联系高校做宣讲……每个细节她都亲自把关,包括去淘宝货比三家,跟店家沟通、杀价,最后省了将近一半的钱。从一开始对受伤病困扰的运动员和教练的帮扶,到给偏远地区的孩子输送师资、专业的运动装备,让他们能跟城里的孩子一样正常上体育课。一年时间,惠若琪和她的基金做了不少工作。

公益也可以成为事业吗?很多人对惠若琪的选择存疑,也有些人认为自带高颜值、高人气先天条件的她应该考虑进军娱乐圈。“作为体育人,我的根基在体育, 我不想远离它。我们现在所说的娱乐可能更多的会和明星联系在一起,但我觉得体育才是人类最高的娱乐。”她把公益当作主线,只有这样,自己向外传递的信息才会以公益为主。“娱乐圈不是完全适合我, 而且(身高)一米九的人进去能干嘛?”

当然,惠若琪并不排斥通过参加各种节目与大众接触,譬如不久前的《奇葩大会》,“我希望能够以体育为根基去跨界不同的事情,通过这些更接地气的渠道, 让更多人能够关注我们,或者愿意听我们表达一些观点。”那期节目,“高球商” 代表的她讲的主题就是“四肢发达后面一定要跟头脑简单吗?”希望借此机会打破大众对运动员头脑简单的惯性认知。“其实我觉得还可以更自在一些。”对于自己在《奇葩大会》的表现,惠若琪没打满分。

荣耀与责任

尽管选择在运动员的黄金时期离开战场,但为国征战十余年的惠若琪早已是一名“老将”了。第一次接触排球的时候她还很小,甚至连自己都记不清具体的年纪, 只记得那天雾很大,父亲带回家一个排球, 她就在楼下扔着玩儿。

父母的女排情结,让小惠若琪走上了排球之路。“父母在大学里面接触过排球, 当时也想选一项运动让我强身健体,增强体质。”加上看了《排球女将》,小鹿纯子的飒爽英姿对她也冲击不小。

然而,排球并没有成为一项“业余爱好”,它占据了惠若琪二分之一的童年。每天下午上完两节课后便是训练时间,大概晚上八点结束,回家后接着写作业, 十二点才能睡觉是常事。彼时的惠若琪还只是一名小学生。更辛苦的时候,母亲会给她报英语补习班。为了节省花费在路途上的时间,她上学放学都由父母开车接送, 有时晚饭也在车上吃。

别家的孩子放了学就能撒欢,惠若琪却仍在学习和训练间周旋。所幸在这样的强度下,她的文化课成绩也没落下,而且很优秀。“被我爸妈逼的,他们说你要是学习不好就不让你打球。“刚进专业队训练时,母亲甚至让惠若琪带着英语书去, 这让她哭笑不得,“跟小伙伴们训练了一天,好不容易回来玩一会儿,我觉得自己如果拿出英语书特别尴尬……”要说抵触的情绪也不是没有,但对排球的热爱,让惠若琪一直保持着“元气满满”的正能量,而负面情绪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吧”。

2007 年,16 岁的惠若琪入选国排,在队里她是年龄最小的,却也是最用功的。从南京到北京,从业余到专业,惠若琪完成了一次大跨越,但随之而来的并不是喜悦而是恐慌。起初三人一间的寝室只有她一人住,隔壁房间热热闹闹的时候,她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学生党”却是孤独的,有时候写日记也能把自己写哭。每次做准备活动,她都使出200% 的劲儿,还没开始训练就已经满头大汗。第一天跑步,鞋不合脚,一边磨了个水泡, 她也没敢吭声,怕教练觉得自己娇气,于是每天提早20 分钟起床,认真仔细地贴好创可贴,穿好鞋再出去训练。“每天训练回来就自己把衣服扔进洗衣机里面,洗好、晾好,完了赶紧回房间写训练日记,然后就睡觉。” 第一次离开家,第一次过集体生活,惠若琪觉得那时傻傻地努力的自己还真有点可爱。

很快,稚气变成责任——2013 年,郎平回归执教中国女排,惠若琪被任命为新一任队长,也是中国女排国家队第15 任队长。

然而,新官上任的“火”还没有烧起来,这位年轻的队长就碰了壁。当年的亚锦赛,面对由王牌主攻手金延璟领衔的韩国女排,中国队在大比分2:0 领先的情况下未能顶住对手的强势反扑,最终以2:3 惜败,排名第四,就连郎平事后也自嘲:“刚一带队就不小心创了个纪录,还是历史最差纪录。”

面对失利,惠若琪挫败过,纠结过,也钻过牛角尖,好在天性不服输的她并没有被打趴下。她慢慢摸索着如何当一个好队长,如何与教练配合, 找到适合自己和队友的训练方式,“所以那一年其实是在‘茧’里生长的一年,慢慢地把这层茧剥掉,不断地打磨自己”。正是队长一职,让她学会即使不是最耀眼的那一个,也要做最不可或缺的那一个。

此后,里约奥运会金牌、两届亚锦赛冠军、世锦赛亚军……中国女排功勋满满。但荣誉等身的背后,是伤病对惠若琪的折磨。2010 年女排大奖赛澳门站时,她就曾肩膀脱臼致远离赛场8 个月,至今左肩仍埋着7 颗钢钉。2015 年她的心脏又开始出现不适,此后陆续进行了两次手术, 甚至错过了心心念念的世界杯。

如今,每当看到与排球有关的点滴,惠若琪总有那么一点儿想要回到赛场上的冲动,会想其实是不是也可以复出?是不是还可以再打?但这种感性的念头很快就被理性占了上风,“第一个直观的感受就是我想打球, 但冲动之后就会开始思考自己当初为什么会选择退役,我的身体,各种伤病(都不允许),还要考虑到家人”。她说,自己可能是个“混血双鱼座”: 多愁善感又不乏理智。

采访结束,少女的元气耗尽,原本身体前倾,双手互握,两肘以膝盖为支撑的她突然结束了这种运动员标准坐姿,长舒一口气,向后一仰,呈“大”字型倒在了沙发上……

Q&A

Q:《 北京青年》周刊

A: 惠若琪

Q:你的微博名为什么是“元气少女”?

A:元气的定义就是非常的乐观向上、阳光积极,什么困难都积极面对。当时是看了一部动画片觉得挺好玩的,看完之后觉得“元气”这个词挺有意思的,我们以前比较少用,但是会给人很阳光温暖的感觉。而且自己想成为这样人,希望给大家这样一种印象。

Q:前段时间参加了《奇葩大会》,这是怎样的契机?

A:可能自己比较少接触演讲或者是与人沟通,其实很想去锻炼自己这种表达能力,因为自己现在在做公益基金, 经常需要宣讲,所以我觉得都是需要锻炼的。特别是也希望能够通过节目向外界传达更多关于体育人的信息。我觉得演讲是最能直接和对方心灵沟通的一种表现方式,把大家对我的关注转化到我做的事情上。

Q:参加综艺节目很容易就被大家关注到,甚至出现在微博热搜上。你会在网上搜自己的名字吗?

A:不会。因为我就是让它自己去运转或者发酵。对于我来说只是想在这些节目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会听一些反馈,比如说我的家人,我会听他们有没有收获,然后我希望的是我正在做的那些事情能够让更多的人取得关注,比方说体育、公益,希望大家通过节目了解甚至愿意加入我们。

Q:你其实不太受虚拟声音的影响?

A:对,我觉得这其实跟我之前打球有关系。当你知道什么事情是对的时候, 当你确定目标的时候,那你就放手去做,不要被身边的声音所左右,因为有些人并不一定是专业的人,所以你很容易被分散注意力,反而把自己的步伐打乱。

Q:退役之前的大部分的精力和生活重心都在排球上,是不是没那么多恋爱经历,也没有太多时间去接触不同的人?

A:对,因为生活相对单调,而且每天的精力也有限,都放在球场,很多时候就顾不上别的事情,所以奥运会回来之后慢慢地开始能够平衡生活跟训练,才能够有时间去关注这样的事情。而且我小时候父母管得比较严, 然后长大了之后就说可以(谈恋爱) 了,但又不是说可以了马上就会有。

Q:为什么会选择排球这项艰苦的运动?

A:就是喜欢吧,当你认定了一项运动的时候,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小时候我打球,身边的人都觉得很累很苦,但我觉得就像玩儿一样,每天放学之后能跟一帮朋友一起嘻嘻哈哈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而且其实我父母在大学里也都打过排球,所以他们觉得排球是一项非常好的运动,不仅增强体质,而且能有团队协作,所以他们也很支持我。虽然很多时候我们练习很辛苦,一些家长都不愿意来看了,但是他们说让我们放弃的时候, 我们这些孩子也都选择坚持。

Q:有没有想过,如果没有因为伤病的原因的话,你会继续打多久排球?

A:可能再打四年,一个奥运周期。

Q:对伤病有没有过怨恨?

A:肯定有啊,但是你会发现不能去改变它,只能去接受它,或者只能去适应。它可能给你带来了一些挫折,但是有伤病了就会更多的用技巧打球, 很多技巧就是在这个时候练好的。为什么很多老运动员虽然有伤病,但打球也很厉害,就是因为年轻的时候大家都可以用身体打球,去拼谁的身体好,但是慢慢随着时间推移,你没有以前跳这么高了,就会开始想各种的方法,去保持同样好的竞技状态。所以其实为什么有的时候越老越有经验,就是这样的道理。

Q:之前有给过自己一个总结,说给职业生涯打90分,现在这个分数有变化吗?

A:我会给很高的分数,不是因为我打得怎么样,是因为我做了我能做的最大的努力,以及我做了所有当时我觉得最正确的决定,就至少是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付出了自己能付出的。肯定有很多细节或者很多东西做得不够好,还可以更好,我觉得那些都是经验,都是人生的必经之路,所以至少我对我的职业生涯是相对比较满意的。刚练球的时候,我所有的亲戚还说你不要浪费时间了,这么一想现在怎么着都是赚的,起码让他们打脸了!我这个人虽然要强,但也蛮知足常乐。

Q:系统地做公益和把它当作一种业余的慈善行为,会有多大的区别?

A:我觉得首先是投入的时间和投入的精力,以及所表达的观念。如果一个人的主线不是公益,那他肯定首先表达自己的主线,而不是副业。可能大家觉得做公益的技术含量不是特别大, 其实我以前也有这样的误区,觉得公益不就是用募集来的钱做一些善事。因为大家觉得公益就等于免费,但是活动是需要成本的,是要耗费人力物力的,志愿者可以是长期也可以是短期的,但不可能都长期为你服务,所以怀揣着情怀做事也要对跟着你的人负责。另外我们要做的是把一些不平衡的资源进行调和,不以盈利为目的进行一项助人为乐的事业。

Q:做公益的过程中有没有哪个人或者是哪件事是让你觉得比较触动的?

A:是之前有一个支教老师组织了一个运动俱乐部,虽然他自己不是专业的, 但是他尽量的去问一些身边专业的朋友,给这些孩子众筹了专业的运动鞋、运动装备,带他们一起去踢球, 做运动。很多偏远地区重男轻女,他就把男女孩招在一个队里,让他们慢慢觉得女孩也是可以运动的,促进性别平等。在这个过程当中,小孩从以前体弱多病慢慢变得身体好起来,上课的时候也不昏昏沉沉了,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收获。

Q:做一个好运动员和一个好公益人,哪个更难?

A:都挺难。可能我一直在从事体育,所以我觉得体育可能简单一些,然后突然到做公益,所有东西都是新的,要重新学习,所以一开始觉得很难。但是其实想一想,作为体育人一路走来也不容易,所以会发现其实每个人、每个行业都是挺辛苦的,只不过当时只是看到了最光鲜的一面,但其实背后每个人都要付出很多。

Q:30年后,希望大家记住惠若琪的什么身份?

A:我觉得记住惠若琪吧,因为这是一个饱满的存在。之前是运动员,而未来的十年我是公益人,可能再下个十年继续自己的事业同时也开始关注自己的兴趣爱好等等。这都说不准,因为我小时候喜欢画画、设计、旅游和品尝美食。总之记住什么身份不重要, 至少能够记住或者能够想起我们做的一些有影响力的事情吧!

来源:北京青年周刊

责任编辑:黄业(QS0001)  作者:莫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