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足球为何整体凋落 让世界杯成了“欧洲杯”

2018-07-09 10:01 大河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世界杯成了“欧洲杯”南美足球为何整体凋落

随着巴西和乌拉圭双双出局,本届世界杯的四强全部是欧洲球队,这意味着自2006年以来,世界杯四强首次全部被欧洲球队占据。世界杯为何成了“欧洲杯”?不论球迷们如何吐槽,大家不得不承认一个残酷现实是,南美足球整体凋落,看得见的是球员和教练人才断档;而更深层的原因则是南美足球的根基——青训和联赛体系千疮百孔。阿根廷、巴西作为足球世界里曾经的王者,王冠早已摇摇欲坠。

南美足球的衰早就开始了

上世纪90年代末之前,国际足坛一直是南美、欧洲分庭抗礼的局面。欧洲五大联赛与巴西、阿根廷等国联赛,欧洲杯与美洲杯,欧洲冠军杯与南美解放者杯等洲际大赛,在名气、水平和影响力上,基本是并驾齐驱的。代表南美角逐世界杯桂冠的巴西、阿根廷等劲旅,队内大部分队员都来自本国或南美其他大联赛,风格上与欧洲球队差异明显。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南美足球就渐渐呈现出颓势,如果你不信,咱就用事实说话,请看——

1998年世界杯,法国夺冠,亚军巴西,然后克罗地亚、荷兰;

2002年世界杯,巴西夺冠,亚军德国,然后土耳其、韩国;

2006年世界杯,意大利夺冠,亚军法国,然后德国、葡萄牙;

2010年世界杯,西班牙夺冠,亚军荷兰,然后德国、乌拉圭;

2014年世界杯,德国夺冠,亚军阿根廷,然后荷兰、巴西;

2018年世界杯,南美球队无一进四强……

数据是不会骗人的,从1998年的法国世界杯开始,南美足球已经无法和欧洲抗衡了,欧洲共夺得4冠,南美只有1冠;四强也落后很多,6届世界杯24个四强席位,南美只拿了5个,平均一届拿不到1个……

南美足球的“根”没有了

20多年前的阿根廷和巴西,是货真价实的足球王国。有人曾感叹:他们把旅欧球员组成一个队,再从国内联赛选拔一个队,这两个队同时参加世界杯,论实力完全可能把冠亚军一块拿走。遗憾的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际足坛格局由欧洲、南美两极向欧洲单极的变迁,南美足球的发展遭遇了逆转和异化,欧洲和本土人才两翼齐飞的生态平衡被彻底打破,从此坠入下行通道。

要知道,在南美足球最繁荣时,南美球员往往要在自己的联赛和世俱杯乃至世界杯上大出风头之后,才会去欧洲赚钱。济科、苏格拉底、法尔考等巴西巨星,就是1982年世界杯后登陆欧洲的;阿根廷球王马拉多纳1986年世界杯一举成名后加盟那不勒斯,并把这支此前处于意甲中下游的队伍带上了联赛冠军宝座。

后来,随着欧洲职业联赛日趋发达,其市场化规则规范、运作成熟,与南美联赛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欧洲豪门不再满足于以巴西为主的南美球员成名后才到欧洲踢球的模式,开始通过选才机制的前置,全面渗透到巴西、阿根廷等南美足球人才富矿的基础层面,发掘未来之星。梅西即是不满10岁便被巴萨球探相中,加入拉玛西亚青训营。大批青年才俊在尚未晋升一线队,或刚在一线队崭露头角之时,就成了欧洲俱乐部的猎物。

如此一来,南美特别是阿根廷、巴西的足球生存链条,就从过去“打好国际大赛俱乐部扬名——球员出名赴欧踢球——用转会收入培养新一代球员——再打好国际大赛……”这样的良性循环,变异为“寻找有潜质球员——卖到欧洲赚钱——再寻找有潜质球员——再卖到欧洲赚钱……”这样的恶性循环。新的生存链条里,俱乐部和国际大赛这两大关键环节被省略掉了,曾经是全球最成功的青训体系也变得急功近利,众多有前途但短期内难以成才、不易被欧洲俱乐部选中的青少年球员,遭到无情舍弃。

南美足球想翻身?难!

在过去20多年里,巴西球员转会国外已经为这个国家获得了超过20亿美元的收入,其中约有60%的球员去了欧洲,因为欧洲拥有世界上顶级足球俱乐部,那里有广阔的舞台帮助球员成为万众瞩目的天皇巨星。

在这种背景下,南美的球员越来越成为足球界里的“劳务输出”方,因此南美地区只是拥有足球产业链的上游产业,并没有自己的品牌终端,在以资本为导向的足球世界中,巴西、阿根廷为代表的南美诸国只是为欧洲俱乐部所下的订单来提供产品,这就直接导致了阿根廷在前场的球星过分拥挤,而后场缺乏明星球员压阵,因为欧洲人并不需要阿根廷的中后场球员,在他们的战术板中更加青睐阿根廷的前场球员。

人才大量流失的南美各国联赛,竞技水平和影响力剧降,球市低迷,赞助商也越来越嫌弃。名宿济科曾指出,南美足球要重新崛起,必须想办法把最优秀的球员留在国内踢球。这话说着容易,做起来何其之难!要改变南美与欧洲足坛的失衡局面,要触动那些在新的生存链条上势力强大盘根错节的既得利益者,在当前,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客气地说,在未来的世界足球版图中,南美足球的话语权只会越来越小。

当时代抛弃你时,连声再见都不会说。

责任编辑:姜雪峰(QU001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