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池训练攻克难关 空中技巧国家集训队展开夏季训练

2018-07-23 09:45 人民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水池训练攻克难关 空中技巧国家集训队展开夏季训练

穿着潜水衣和特制的雪板,21岁的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国家集训队队员颜婷又一次站到水池边的高台上。沿着滑道下滑、腾空、入水,动作一气呵成,对夏训中常有的水池训练,颜婷早已不陌生。

在国家体育总局秦皇岛训练基地,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国家集训队的44名队员日前开始了夏季训练。为期两个月的水池训练是他们锤炼技术的关键阶段。“在水池中,队员们可以练习整套技术动作的前2/3,滑行、起跳和空中动作,最后的落地要等到冬天在雪地上完善。”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国家集训队领队闫晓娟表示,这个夏天队伍的重要目标就是打磨动作,实现难度上的突破。

水池训练攻克难关

上岸后,颜婷身上的装备因湿透而更重,不过在与教练交谈了几句之后,她便扛起雪板,重新攀上了十几米高的出发点。颜婷说,整套动作,她和队友每天要完成20次以上,有时候还会特意多爬楼梯、拉体力,为提高难度做准备。

“水池训练是队员提高技术和难度的必经之路”,国家集训队教练周冉说,“我们会评估队员的动作完成程度,把能够做出来的动作在冬天移到雪地上去,这样做的风险小、成功率更高。”

尽管水池训练相比雪上更安全,但高空翻腾后落水,还是会对运动员的身体产生不小的冲击力。“如果不是腿而是身体其他部位先入水,还是挺疼的。”颜婷说。为了保证队员入水时安全,水池训练的诸多环节都做了精心改良:滑雪板的前后方都打了较大的孔,以缩减雪板与水面的接触面,减少队员入水时受到的冲击;水池底部也藏有“玄机”,在运动员下滑落水之前,水池一侧的控制装置会在水中对应的位置生成大量气泡,队员落入气泡泛起的水面,也是对身体的一种保护。

“通过向上打气泡,我们可以降低水面的‘硬度’,降低运动员受伤的概率。”闫晓娟说。据她介绍,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1989年被引入中国,经过近30年的实践和经验积累,已逐渐总结出一套自己的训练“秘诀”,“我们要做的就是将一些有益的经验延续下去,同时积极借鉴国外经验,让训练更高效、更科学。”

跨项培养初显成效

在参加训练营的运动员当中,跨项组的16名小队员引人关注。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12岁,由于力气较小,每次入水后都需要教练用绳子将他们拉回岸边。不过辛苦的训练在小队员们眼中是有趣的事,每天几十次腾空、落水,没有人叫苦叫累。

据了解,这批小队员是去年5月跨项选拔后,才改练雪上项目的。大部分队员来自湖南、湖北、安徽等南方省份,从小很少见过雪,不过经过一年多的训练,他们的雪上技术已经有模有样。“有的孩子练了不到一年就可以做雪上空翻,以往是很少见。”跨项组主教练陈洪斌说。他认为,队员的“好底子”缩短了成材时间。“很多孩子是从体操、蹦床跨项过来的,空中感觉好,只要他们学会了滑雪,有了安全感,完成动作不成问题。”

据陈洪斌介绍,部分跨项组队员已经开始在国内比赛中登台亮相、崭露头角。今年3月初,仅仅练了9个月的小队员在U18(18岁以下)全国冠军赛上拿到了好名次,这让他倍感欣慰。不过陈洪斌表示,时间上的紧迫感始终存在,如何提高训练效率,是他在每个阶段都要考虑的问题。“以前冬天能滑雪的地方太少,训练时间也短,但这两年室内滑雪场多了,训练条件也改善了不少”,他说,在雪季前后,队伍通常会去室内滑雪场滑两三个月,相当于抢出来一个雪季的训练量,训练备战其实就是在与时间赛跑。

科技助力备战冬奥

水池训练之余,国家集训队还引入了很多科技手段,协助提升训练效果。比如,队员在训练时都会佩戴心率带,用来检测他们的训练量、训练负荷及恢复情况。教练员也会根据数据制定训练方案,完善接下来的训练安排。

“除了科技助力训练之外,体能和医疗康复等辅助内容也不断增强,日益完善的保障,让训练强度和难度的提升上可以更紧凑。”闫晓娟说,“在这些前提下,我们才可能实现两步并做一步走,做好北京冬奥会的备战。”

这次训练中,王心迪是为数不多的有过冬奥会参赛经历的运动员。虽然没能在2018年平昌冬奥会晋级决赛,但对于4年后的北京冬奥会,王心迪很期待。“参加平昌冬奥会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这段经历会为今后4年的备战提供很好的经验。”他认为,冲击高难度动作会是今后项目发展的趋势之一。“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可以做4.9、5.0难度动作的男选手已经超过了10人,未来4年,整体形势还会有很大变化。”王心迪说,他在难度储备方面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陈洪斌坦言,各国在空中技巧项目上的发展很快,中国队要保持优势面临着压力和挑战。不过,随着跨界跨项选材的推进,人才培养的“面”正在铺开。“希望在北京冬奥会上,能有跨项组队员的身影。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他们的进步推动着一二线队员冲击更高水平,也是为项目未来的发展积蓄力量。”

责任编辑:黄业(QS000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