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燃烧”的卡路里——首都媒体跑团上马记(下)

2018-11-21 10:13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雨中“燃烧”的卡路里——首都媒体跑团上马记(下)

11月18日,首都媒体跑团派出史上最豪华阵容,30余名成员,雨中迎战上马。时至现在,尽管过去已经有几天,但那时那刻,在上海滩,在雨中,每个人的心中意,眼中景,那时味,仍似多年前的那曲《上海滩》,回荡在胸中……

这场雨中马拉松的魅力还在于,首都媒体跑团的这些小伙伴都说,上马,明年还要再战!

问君知否

似大江一发不收

转千弯,转千滩

亦未平复此中争斗

又有喜,又有愁,

就算分不清欢笑悲忧

仍愿翻,百千浪

在我心中起伏够

……

上海滩,明年,我们再战!

  Part11:既是身心对话,也是一场职场学习

  侯大伟 新华网体育总经理

“2018上海国际马拉松赛,是我今年自10月14日“广安红马”以来连续第6周背靠背赛事,若再加上国庆前连续参赛的北马和都江堰摇滚马,这次上马之战是这串高密度8场赛事中最艰苦的一次:整个后半程都完全暴露在阴冷的大雨中,浑身上下瑟瑟发抖,心率一度降到140左右;尽管异常艰苦却也是这8场赛事中的第6次PB,虽然仅仅提高了20秒,定格在4小时47分44秒。

这一天,据说很多人都在阴冷大雨的上马赛道上PB了,甚至还有不少跑友突破此前久久未破的完赛时段。很多人幽默地将“好成绩”归因为“坏天气”,因为太想早点结束这一切。

我想说的是,这样的“坏天气”恰恰凸显了赛事组织的“够精细”:

1.赛道转弯处地面上会有最短距离的蓝色标志线,引导参赛选手以最大效率完成比赛;

2.穿越老上海的大街小巷,充满生气的城市活力感染着赛道里奋力奔跑的选手,肾上腺素会加量喷射,多巴胺分泌效率也会更高;

3.常规补给之外,后半程增加了巧克力、糕点、姜茶等高热量补给,特别是在37.5km处瑟瑟发抖彷徨无措之际,志愿者那句“来,喝杯热姜茶”真的会击中泪点;

4.大雨会浇灭一时的激情,但不会浇灭真正的热情。赛道两边一直聚集着大量撑伞的市民,毫不吝啬地为这些占用他们公共资源影响正常生活的跑者送上最慷慨的鼓励;

5.赛事官方摄影师们,在简单地防护之下,举着昂贵的器材一直坚守在雨中尽心尽职地拍摄,这样的职业精神比加油声更加激励着赛道上奔跑;

6.“完赛包”中的雨衣,在这个时候让人坚信,其暖心价值远远高于“参赛包”里的雨衣;

7.领取存包服务区的清晰分类,确保了现场有序高效,让不爱赛前存包的我,心生万分好感;

8.当晚就通过上马官方移动渠道,推送了所有完赛选手的名字与成绩,充分体现了对个人的尊重,把“健跑爱好者与顶尖运动员总能同场竞技”的马拉松赛独具特点更加清晰地表现出来,也展现了海派文化的精细与讲究。

人生中的第一个马拉松参赛项目就是在两年前的上马完成的,不过那是一次“半程”经历,也是应该成为反面案例的一次“不知敬畏”的参赛。两年前的10月30日,带着刚刚策划组织完“广安红马”的小兴奋,在没有任何跑步习惯和长跑训练的情况下,参加了上马半程项目,经历了3个多小时炼狱般的“痛不欲生”将最终成绩定格为“不堪”的3小时12分07秒。如今来看,能够安全完赛没出意外真是万分侥幸,但也正是这一次痛苦的参赛经历,才真正成为我构建马拉松运动认知的逻辑起点。

人的本质还是“经验主义”的生物,没有身体的痛感经验,很难会有心灵的深度触及。所以2018年的上马,既是一次个人角度的身心对话与自我审视;也是一次职业角度的学习考察与深化反思:尽可能去“瞭望”体育产业的机会,对于新华网这样的国家级互联网媒体来说,通达的路径究竟在哪里?

  Part12:最冷的时候一位大姐给了热汤,暖!

  仇建辉 解放军报体育版主编

这是我头一次跑上马,就赶上了雨战,最终历经艰辛以5小时28分顺利完赛。

雨中奔跑,对于我来说是头一回,当然是非常艰难的一次全马。很庆幸,在出发后我并没有把雨衣随手扔了,而是选择系在腰上,最终在后半程救了我。

上马的雨,让很多跑友创造了PB,但对于30公里后膝盖疼的我来说,后面的12公里简直就是煎熬。膝盖疼痛不止,鞋子和袜子全部湿透,再加上寒冷让我几次都想放弃。但是,和我一起跑的跑团小伙伴小包总和媛总都劝我坚持,我在稍微拉伸一会儿后感觉还好,就没有放弃最终坚持了下来。

上马,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在雨中一直不停地为跑友加油助威和提供私补的朋友们,我在路上特别冷的时候遇到一位大姐给的热汤,真的很温暖。

这是一次很特别的体验,感谢上马。

  Part13:除了上马,没有别的能让我淋5个小时雨

  王恒 今日头条媒体合作部副总经理

跑完2018上海马拉松,全程的心情波动起伏。

集合点:舒畅。赛事的集结和存包,设计很合理,利用了上海街巷的天然优势,一个巷子是一个起跑区的入口,很顺畅,不拥挤。相比较9月份的某个金标马拉松半个多小时挤不进起跑区,上马的集结和存衣显得非常友好。

起跑:差强人意。38000人沿着外滩出发,我是E区,嗯,就是全程的最后一个起跑区。鸣枪之后,我只能小碎步跟着人群往起点进发,7:13,挪到起点——这意味着,鸣枪后13分钟,我的上马开始了。

前半程:开心。上马的赛道平且弯道少,两边有老建筑,跑起来很舒服,如果自己不频繁“并线超车”的话,基本可以心无旁骛的跑步+看风景,加上当天10点以前的微风细雨,可以说和那句广告语一样“小心脏欢快的要飞起来了”。还有一点感触非常好,就是途中很少有抡着自拍杆,或者跑着跑着突然停下拍照,或者几个人搓堆儿合影,后面跑者要紧急避让的。不由得又要对比9月某个金标赛事,路过地标,就要小心,以防被自拍杆一棍子抡死。

后半程:绝望。雨越来越大,大家开始纷纷沿着路边——树下跑,躲雨。加上一阵阵的寒风,身体开始轻度失温,双手通红,体力也逐渐不支,从32开始,就自己给自己定了计划:跑1公里,“颠儿”一会儿,5小时内完赛就是胜利。温度低,也越来越饿。30公里之后,开始“胡吃海塞”,非官方补给的姜汤、黄瓜、咸菜,甚至还喝了半瓶“福佳”白啤酒。对了,一定要感谢NewBalance,沿途设立了一个补给点,提供保温毯。我一直披着,冲过了重点。

终点:惊喜。冲线本身没什么惊喜。惊喜是在领完赛包。竟然有雨衣和拖鞋!这真是,渡尽劫波雨衣在,一双拖鞋泯恩仇。

回顾上马,5小时的全程,我的“PW(personal worst)”成绩,风雨交加的天气,平坦舒适的赛道,四星级以上的风景,如果用一句话总结,那就是:除了上马,没有别的原因能让我淋雨5个小时。

  Part14:即使你是最后一名选手,也有足够的补给

  李天娇 央广电视总台央广新闻节目中心对外合作部主任

(最右侧为李天娇)

2018上海国际马拉松赛是我参加的第一个大雨中的马拉松,整个赛程虽然伴随小雨转中雨出现了起伏,但心情却很愉悦。

因为出发在E区,也没有加速,基本上在最后梯队奔跑。即使你是最后一名选手,组委会也会给你留足够的水和饮料——15公里开始有香蕉,比赛结束还有雨衣和拖鞋,这些举动冲掉了大雨的阴冷,让心里暖融融的。

  Part15:五个方面体验上海的“快”

  田洁 《领跑者》执行主编

去年,上海马拉松提出了一个口号,叫“有种快,叫上海”,因为没有前去参赛,所以没能体会,但是从数据统计来看,有超过1500人以上马的成绩进入代表了全国马拉松最快成绩的“万人名单”,可见上海的快之一斑。

上海的快,从领物就能感受到。赛前一天下午才抵达上海,又赶上当天上午因为自行车赛事交通管制原因暂停领物,所以周六的下午成为了领物的最高峰。队伍排得挺长,但是有序前进。入场前扫描身份证,瞬间领物信息就打印出来。凭借这张小条,到相应的窗口领取号码布以及服装,都是流水线,很奇怪场馆外排在我前面的那些人都哪里去了,因为在领物窗口前,几乎无人等待。想要领取的衣服尺码没有了,提前就会有工作人员告知,无需进入通道,可以直接到下一个柜台领取。

(猜猜哪是田洁的脚?)

上海的快,从赛前集结就能感受到。上马的起点在外滩狭长的马路上。这种起点形式很容易造成各个方向前来的跑者因为要到不同的区域集结而相互冲撞,但是上马很好的利用了城市既有建筑,将周边的道路全部利用起来,形成了天然的集结通道。每一个集结区对应一条马路,非常清晰,而且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停放存衣车、移动厕所。稍有不足的是,一般来说,最先遇到的厕所前排着长队,而越临近赛道,反而很多厕所空着。如果能够有清晰的指示牌,标明此条通道内共有多少厕所,此处有几个,前方还有多少个,能够大大减少选手的等待时间,从而获得更好的参赛体验。

上海的快,还体现在今年赛道的变化上。相比于从前,今年的赛道减少了后程的折返,并且不再两次翻越龙腾大桥,使得赛道难度大大降低,受到跑友的广泛称赞。

上海的快,在今年冠军争夺时精彩的百米大战上展现得酣畅淋漓。六七人的第一集团胶着到最后时刻,这在国内赛事中是难得一见的。700多名大众选手跑进3小时,也是国内赛事的最高水平了。

  Part16:沿途观众是上海马拉松最美的地方

  褚鹏 北京青年报体育部记者

北京马拉松被跑者和媒体封为国马,上海马拉松却凭借跑者一次次的PB,成就快马的称号。跑过北京马拉松,怎么能不体验上海马拉松?

赛前赞助商服务到位,westin酒店提早到5:30开餐,提供往返班车;进入赛道存包指引明确;出发道路略窄,好在有外滩和南京西路淮海中路的景致,跑马跑出逛街的感觉。后半程25-39往返赛段略虐,有点望不到折返点的感觉。但沿途志愿者尽职尽责,观众热情无比,音乐始终伴随。这是上海马拉松最美的地方。

不负上海马拉松赛道,本人也实现PB,第一次跑进全马五小时关。但冲线到领物路程稍长,浑身雨水的味道不好。当时想如果能有更换衣物区域,能有淋浴区,花钱也乐意啊。

  Part17:上海市民真心以上马为傲

  孙晓胜 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京津冀中心

起跑前一天就知道,今年的上马不好跑——天气预报显示是中雨。跑过十多个马拉松,爆晒、阴天、雾霾都遭遇过,唯独没经历过雨战,所以心里有点慌。

早上七点,在外滩的零星小雨中出发,穿着雨衣,感觉温度还可以,状态也还好。最近跑量不够,训练不系统,再加上遭遇雨战,所以这次上马设定的目标是五小时内完赛。6分15秒的配速,感觉非常舒服,看看街景,感受上马热烈的氛围。跑到25公里左右,雨势变大了,身体感觉越来越冷,开始想念我那件早早被丢弃的雨衣。

之后的每一步都异常艰难,衣裤、鞋袜都湿了,体感温度在不停地降低,配速也在不停地掉,7分,甚至8分。当八万人体育场终于出现在眼帘中时,内心还是有些雀跃。跑过体育场的弯道,冲过终点拱门,手表上的时间定格在453,近乎最慢纪录,但还是完成赛前的既定目标。

印象最深刻的是,大雨中依然有不少热情的观赛者在为跑者加油助威,送上丰富的特色私补。上海市民真心以上马为城市的骄傲,上马也因此得以真正成为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一张名片。

  Part18:冲进八万人体育场的刹那,眼框湿润了

  田军

上海,曾经生活和工作了15年的城市。跑前看线路图,一条条熟悉的马路,串起无数回忆。选择这里作为我的首马, 太有意义了。作为全马小白,无法比较上马赛与其他赛事,但作为参赛者,我的体验是全程非常流畅,没有遇到组织中的疏漏,一段美好而难忘的首马经历。

首先存包人多而不乱,秩序井然,起跑前就有了充分的时间热身,一下子平复了我忐忑不安的心情。战战兢兢中起跑,5公里后,心率、感觉一切安好。这得益于上海平坦的赛道,30公里前基本感受不到道路的起伏。赛后跟很多跑友聊天,大家都觉得前面跑 high了。30公里后有连续几座桥,还好坡度不大,只要训练过爬坡跑就没什么难度。感谢赛前奥森的几次大坡训练,得以轻松跑过。

感受最深的是沿途氛围,表演团队、志愿者、上海市民组成了延绵不断的加油大军,热情似火。尤其是雨越下越大,体能变差,感觉寒冷的后半程,此起彼伏的加油声伴我跑到终点,一路从没停下脚步。上海的加油很有特色,既有“你最帅,你最美”的海派甜心大法,还有“调整呼吸,不要走,小步快跑”之类准专业指导。引得我频频点头,不禁转向观众区,寻找是哪位教练员实在看不下去我们这些业余跑者:-)

冲进八万人体育场的刹那,我的眼框湿润了。身边的很多跑者发出了呐喊,为自己也为每个人。这样的瞬间也许就是马拉松的魅力,我们努力了,我们做到了。

感谢上海国际马拉松赛,明年一定再来!

  Part19:右腿拉伤,我选择了退赛

  熊佳妮 凤凰网跑步主管

今年是第二次参加上海马拉松,很遗憾今年在21km处拉伤了右腿,无奈选择了退赛。这是我第一次马拉松退赛,也因此成了记忆最特别的一次马拉松比赛。

头一天的马博会,领物流程很简洁方便,即时在周六下午人流量最大的时候依然很顺畅,相较于其他马博会,上马的限量款商品和纪念品则有诚意的多,冰箱贴,纪念T恤和卫衣都是设计感满满,价格也适中,收藏了一件卫衣,马拉松的衍生品上马算是独树一帜,可进行后期继续开发。

开跑当天早上,对于会出现的中雨天气,准备了雨衣和皮肤衣保温。从19km处开始感觉到疼痛,坚持到21km时,脚掌着地的每一步,都有明显的疼痛感,迈不开步伐,志愿者很贴心的上前询问,将我扶到了医疗站,简单处理了下后,还是无法跑起来,选择了退赛。好心的志愿者将一个多余的新雨衣递给我了,让我保暖,对于那一刻的我来说,真的很暖心。

整个赛道氛围太好。因为下雨路面湿滑,前10公里处太狭窄跑不开,一路上碰到3、4个跑友不小心被带倒,周围的跑友纷纷迅速停下,把摔倒的扶起来——相比成绩,安全更重要,然后会听到诚挚的道歉,贴心的理解,互相嘱咐小心……明年的上马前十公里如果赛道不能扩大,建议能够分枪出发,期待更好。

  Part20:我进“4”了!

  余美 北京青年报财经新闻部主编助理

(右二着桔色比赛服者为余美)

进“4”是我今年的一个小目标。上马最后一刻,大雨中奔近万人体育场,看到终点线的电子时间为我停留在3:54:30时,心愿得以达成,彼时,雨在下,人群在欢呼,而我的世界宁静,充满感恩。感谢一切。

从年初起念,到上马如愿。为什么是上马如愿?万物有时,事发有因。我想了想,不外几个原因。一是平时的积累。二是跑团小伙伴的陪伴,尤其是出发开始,大卫老师的一路带跑。“万马奔腾”,一路向前,有大卫老师在前护卫,我跟着他的节奏,安心、专注的向前,进入了谭杰老师说的自在、半入定的状态。三是上马这个“场”。

跑步三年多的时间里,跑过北马、兰马、重马、河间马,上马这个赛“场”,是我感觉尺度最合适的赛场,特别聚“气”。对此,我的感受有两点,一是沿途都是热情的观众和乐队,42公里的漫漫长路,全都始终如一,有人在鼓舞你,没有一处冷清点,这让每一个选手始终在一个被鼓舞的状态。二是因为一路都是穿行在夹道加油的观众中,所以,上马的赛道是我感觉“最短”的赛道,跑到30多公里了还像刚刚开始,这点很棒,心理上一点都不觉道路漫长,不觉得累。

说到这,又有点犯职业病,除了人的因素,其实上马这种热闹气氛的营造,离不开城市恰到好处的尺度,建筑、街道、马路的尺度。上海的城市设计很“上海”,没有像其他地方那样追求宽、大、气势,而是实用,尺度适宜,人在在其中,不觉空旷,不会感到不安,内心安详,我想,这也是上马很多人都会PB的原因。

注:本文照片来自首都媒体跑团各参赛成员、跑步维生素等。

责任编辑:黄业(QS000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