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气象“大练兵”! 记录冬奥延庆赛区气象服务团队冬训

2019-02-02 09:14 新华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好一场冬奥气象“大练兵”! 三组镜头记录冬奥延庆赛区气象服务团队冬训现场

2022年北京冬奥会筹备工作,如火如荼;2020年冬奥会测试赛,近在眼前。

时间紧、任务重、挑战多——从场馆建设到运动员备战,这是当下所有筹备环节的共同状态。对雪上项目有决定性影响的气象服务工作,亦是如此。

一如运动员备战比赛,冬奥气象预报员的“大练兵”,也趁着滑雪季火热展开。今年1月,一支由11名骨干预报员组成的团队再次进驻延庆赛区,开启为期3个月的集训。他们的训练状态怎样、面临哪些难题、如何迎接挑战?1月25日,记者探访冬奥会延庆赛区,用三组镜头记录冬训现场。

镜头一:山地天气“体验师”

1月25日清晨,风和日丽,四名“登山者”活跃在冬奥延庆赛区小海坨山。他们在攀爬行进间用手持测风仪观测,每经过一处气象观测站都仔细查看,还一路讨论地形与天气……怎么看,都不像一支普通的登山队。

这群特别的“登山者”,正是参与冬训的冬奥延庆赛区气象预报员。他们每周爬一次山,不为赏景,只为体验山中天气。

“山里天气有啥奥秘,为何非要亲身体验?”面对记者的疑问,预报员发出邀请:“走,一起上山看看。”

事实上,高山滑雪项目对气象条件要求之高,单从“风”这一个因素就能看出:风是平行还是垂直于赛道,2分钟平均风速是否小于11米/秒,阵风是否小于17米/秒,从赛道起点到终点如何变化?这些小细节,直接影响赛事安排、运动员水平的发挥甚至人身安全。

“面对如此精细的预报需求,以往的预报方法和经验不太‘灵’了。山地天气气候异常复杂,到了这里,大家几乎都要从零开始。”冬奥延庆赛区气象服务团队队长时少英说,进山体验天气是冬训“必修课”。

这“体验师”可不好当。目前,施工建设中的赛道已在山间现出大致轮廓:落差800多米、长度3000米以上、最陡处坡度超过40度。赛道两旁堆积的山石,便是他们的“山路”。

从山脚、半山腰到山脊,依次出现东风、东南风、西南风——艰难攀爬中,预报员荆浩一路提醒记者感受不同地形下风的变化。行至赛道最陡处,一阵强风吹来,记者打了个趔趄,攀住一块大石头才稳住双脚。

“是西北风!”这不够“友好”的阵风,却是天气“体验师”的重点捕捉对象。只见荆浩灵活地停在半坡,拿出手机边环绕四周拍摄边自言自语:“大风天气背景下,接近赛道起点的最陡处,谷风与涡流变得不明显,以西北阵风为主,两边山体的阻挡作用微弱,值得关注。”

“这些山中天气的细微变化,预报员坐在屋里是没法体会到的。”时少英说,团队成员目前有限的山地预报经验,皆源自一次次对地形与天气相互关系的切身感受与分析。去年冬训期间,他们14次上山,踏遍了每一条赛道,几乎把山中的天气类型体验了一遍。

镜头二:赛事服务“智囊团”

“Let's see the weather briefing(一起来看天气简报)……”1月25日下午,冬奥延庆赛区气象服务团队办公室内,队员赵斐用英文向大家介绍着每一条赛道的天气。尔后,队友们模拟冬奥经理人、裁判员等角色,同样用英文,将一个个“刁钻”的问题抛向赵斐。

冬训期间,这样的实战练习,每天都会在冬奥气象服务团队中上演。

赵斐模拟的岗位,是冬奥气象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现场天气报告与咨询。当被队友的问题“问倒”,他挠挠头:“还要多加练习。”

“未来的冬奥赛场上,预报员是气象服务最重要的‘窗口’。”时少英说,团队成员曾多次参加国际大型滑雪比赛的见习培训,学习和感受赛事服务流程和经验、寻找差距。“事实上,预报员现场面对的情况要比模拟练习复杂得多。”他们感叹。

复杂到何种程度?曾观摩高山滑雪世界杯阿德尔博登站气象保障工作的荆浩告诉记者,譬如,未来哪个时段适宜造冰状雪,是否根据大风情况调整户外活动,半山腰出现雾的可能性有多大?从赛程调整、运动员策略制定,到雪道维护、后勤与交通保障,皆有天气问题等待预报员现场解答。

他们深知,要能“接得住”这些问题,不仅需熟稔赛区天气和地形、精准预判天气影响,还得流利驾驭英语、快速作出反应、恰当沟通表达。任缺其一,都难以成为赛事服务“智囊团”的优秀一员。

挑战就在眼前,大家一刻也不敢放松:坐住板凳,钻研一本本山地气象理论“大部头”;研发系统,每天轮岗模拟预报赛道站点天气;记录实况,反复验证预报并完善思路;狠练英语,熟悉每一个专业词汇的英文表达……

“令人欣慰的是,冬训以来,队员们总体上的预报质量要明显高于客观预报产品,表现出较好的订正技巧。”时少英告诉记者。

驻训预报员并非“孤军奋战”。在赛区之外的“后台”,举全国气象部门之力,冬奥气象预报核心技术研发、赛场精细化三维气象特征观测与分析等科研工作正紧密推进。时少英说,随着越来越多的研发成果应用于实践,他们有信心啃下山地气象这块“硬骨头”。

镜头三:携手奔跑“一家人”

结束一天的训练,来自内蒙古的团队成员马学峰,给家人去了一通视频电话。“儿子想爸爸了吗?过年回家给你买玩具!”闻此,屏幕上三岁宝宝的眼睛,一下子亮了。马学峰说,自己恨不得钻到电话那头,捏捏儿子的小脸蛋儿。

“80后”马学峰,每天训练再忙,也会给家人打电话;谈及自己所在的延庆赛区冬奥气象服务团队,“一家人”三个字又脱口而出。

“一家人”,这也正是每一个团队成员的共同感受。

11名精兵强将来自全国各地,对他们而言,远离“小家”、持续3个多月的冬奥气象“大练兵”,练的是预报技术与服务水平,亦是意志力与精气神儿。从每每有新收获就第一时间分享,到各司其职默契配合,再到登峰验天互相打气,冬训不易,但“一家人”携手奔跑,不觉疲惫。

可是,事非经过不知难。追问起来,这支队伍中,有几个月没抱过孩子的新手爸爸,有妻子预产期临近的丈夫,有这几年刚诞下二胎的母亲,还有即将新婚却无法参与婚礼筹备的未婚夫……在“大家庭”中高强度的训练,让人很难注意到,他们每个人都是各自“小家”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而同样是这支队伍,除了“骨干预报员”的共同身份,每个队员都有自己的独特标签:经历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服务的业务“能手”,善于体察用户需求的专业气象服务专家,能轻松听辨各国口音的英语“大拿”,熟悉赛区地形的靠谱向导……“我对这支队伍很有信心,每一个队员的闪光点加在一起,就是整个团队的光芒。”时少英说。

春节临近,冬训正酣。“到2022年,希望能拿下冬奥气象服务这块‘金牌’!”被记者问及新年愿望,预报员的回答质朴而热切。

相信,那些在小海坨山寒风里流过的热汗、比学赶超提高预报水平付出的心力、学习山地气象理论时熬过的夜晚,终将刻进那块梦寐以求的“金牌”,熠熠闪光。

责任编辑:黄业(QS000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