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中国最近的大满贯 东京马拉松为何受人追捧?

2019-03-04 10:31 上观新闻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距离中国最近的大满贯 东京马拉松为何受人追捧?

一年一度的东京马拉松(以下称东马)3日在凄雨冷风中开跑,但这不能阻挡全球众多精英和业余跑者的热情。这次日本本土选手没有站上领奖台,赛会纪录也没有像去年那样双双打破,但日本军团男子第5(2:10:21)和女子第4(2:24:33)的成绩还算不错。考虑到他们分别22岁和21岁的年龄及在读大学生身份,特别是男子选手是首次参加马拉松,让人更加惊叹日本大学生马拉松水平之高。

早和晚:最早举行、最晚进入的大满贯赛事

东马是最早开赛的大满贯和最晚进入的大满贯。东马从2013年进入大满贯赛事以来,是6项比赛中最早开赛的一项。第一个赛事 ,便于职业选手进行整个赛季的安排,2月底3月初进行比赛,对精英选手来说,比天气热容易出好成绩,也容易检验冬训的效果,成绩好坏还可以间接地证明这些选手新年去哪儿了。

东京国际马拉松1981年就开始了,是不是很熟悉?对了,我国连续举办的最早的城市马拉松——北京马拉松也是1981年开始的。

其实1981年东京举办了2个马拉松,一个是东京国际马拉松,另一个是东京和纽约友好城市国际马拉松。1年办2个马拉松,并且相隔差不多1个月,似乎没有必要。后来两家组委会商量交替举办比赛,因此从1982年开始,东京纽约友好城市国际马拉松赛在双数年举办,东京国际马拉松赛在单数年举办。

新版的东马是2007年成立的,赛事是当年大阪世界田径锦标赛日本马拉松队的选拔赛。3万名选手中,25000人参加全马,5000人是10公里项目。

2013年东马进入大满贯赛事系列,是最晚进入那个6大满贯的马拉松,原先的五大满贯也变成六大满贯。六大满贯,3个在上半年举行,3个在下半年举行,是不是有些巧合或者说微妙的平衡?而东马是全年最早的一个大满贯赛事,类似于网球四大满贯中的澳网。因为是开年的重要赛事,许多精英选手会考虑把东马列入赛事计划。许多人为了成为“6星跑者(参加6个大满贯)”去参加东马。据说2019东马结束,全球有几百人会成为“6星跑者”。

东马因为是最早举行的大满贯赛事,也有风向标的意义。去年日本选手在本土获得男子亚军,并且打破亚洲纪录。巧合的是2018年,多项马拉松纪录被打破,如男子全程马拉松纪录、欧洲马拉松纪录、亚洲马拉松纪录(2018年共3次)等。

近和难:距离中国最近但比赛难度大

东马是离中国最近的大满贯赛事,也是最难的马拉松之一。“近”主要体现在地理上;从时差角度看,也只有1个小时。公开数据显示,2018东京马拉松完成比赛总人数34854人,中国参赛选手总完赛人数2426人(含港澳台),约占6.96%。但要跨越这个“近”,参赛选手其实难度并不小。

“难”首先表现在获得参赛名额比较难。熟悉的东京马拉松的“角色扮演”(cosplay),其实是有10公里项目的原因。真正参加全马的选手,还是比较严肃的,很少去“打酱油”。一般选手参赛有3种途径:一是“半精英计划(semi elite)”的直通名额,针对国内和国外选手。以2017年为例,日本国内选手男子全马成绩在245内、女子330内,限额300人;针对海外选手(Overseas),男子成绩在221-255之间,女子252-330之间,限额200名。

这就可以部分理解,为什么东京马拉松跑进3小时的选手(含精英选手、国内外选手)超过1500人,而2018年我国“破三”选手最多的马拉松上马才720人。第二种途径就是抽签,拼人品和运气,前提是报名者有全马的完赛成绩。2018年东马的中签率约为8.8%,今年约有33万人报名,全马通过抽签的获得名额的大概27000人,中签率为8.2%。第三种就是慈善报名,3000个名额,善款10万日元(约6000人民币)。

简单地说,要获得东马参赛名额,要么有成绩,要么有运气,要么有钱。

“难”还体现在比赛难度上。很大程度上,东马是“雨战”和“寒战”,今年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雨战”是指,东马基本是在雨天进行的。2011年东马在2月27日举行,是第一次没有在下雨的情况下举行比赛。今年的东马开赛前是中雨,整个比赛也在雨中进行,对选手是个考验,因为雨天容易失温;路滑容易摔跤;鞋子进水影响成绩等。雨中参赛,对职业选手来讲,是不同气候下的比赛能力的要求,也是全天候作战能力的体现;对业余选手来讲是一种别样的体验,雨披、帽子、手套齐上阵,是不是有一种“装备党”的感觉?当然,“雨战”对赛事的服务也是一种挑战,组委会需要有种种应急预案。

“寒战”是指,东马基本在气温比较低的情况下举行,今年的气温在6度上下。专业选手在这样的温度下比赛可能还行,但对普通选手来说,温度有点低。事实上,东马大多在2月下旬举行,东京还处在冬天和春天的交替当中,体感还是比较寒冷的。

强和佳:吸引全球高手并以服务好著称

东马是日本水平最高的大型全马赛事,吸引了日本乃至全球高手来参加,更重要的是,即使在六大满贯中,东马也以服务好著称。

强体现在选手的实力和组委会的水平。随着国际田联对马拉松选手实施新的积分体系,贵为六大满贯的东马更是吸引诸多好手参加。在日本国内,东马也是选手参加世界田径锦标赛和奥运会的三大选拔赛之一。今年的东马吸引了众多好手参加。就日本而言,东马也是国内最强的精英、业余选手的大聚会和大比拼。目前日本的马拉松竞技成绩,从历史和现状来说,大致是第三名。2018年日本男选手在大满贯赛事中取得了金牌(波士顿)、银牌(东京)、铜牌(芝加哥),并且在亚运会取得金牌,并且是4名不同的选手获得,还2次打破亚洲纪录,显示了人才厚度和整体实力。

相比之下,中国选手2018年在六大满贯,最好成绩是东马女子第10名。历史上亚洲跑进210的选手,中国只有3人,日本将近100人。今年东马日本的大学生选手冒了出来,首马就一鸣惊人,获得第5名,为日本选手最佳。实际上日本选手每年通过东马的主场作战,和高水平国外选手同场竞技,带动了整体马拉松的水平,今年东马男子前50名,日本选手数量占据80%强。至于业余选手的数量和水平,日本基本和美国平起平坐。

东马组委会也可以说是最强的之一。东马一直由日本田径协会等几家主办,没有换来换去,因此组委会可以对赛事精耕细作。由于日本的长跑运动氛围和基础都非常好,东马的赞助商也比较多,因此赛事投入也比较多,能够保证赛事的高质量,做到赛事和赞助商“双赢”,城市、赛事、赞助商、选手、民众等形成良性循环。

马拉松和城市发展管理同步的,既需要管理者的智慧,也需要普通民众的素养。马拉松是一个城市的节日,东马组委会把这个节日打造成一个“派对”,有音乐和文艺表演。参与东马的不仅有选手、志愿者,还有沿途观众。今年雨天比赛,东马赛道旁边到处是打伞的观众。日本观众对马拉松是真爱,想想每年1月2日、3日的箱根接力,天气更冷,但沿途观众还是人山人海。

东马的服务和体验比较好。例如,东马专门设计了“马拉松式过马路”,目的是为了对交通的影响降低到最少,体现了城市管理、路线设计、交通管制既分工细致又人性化特点。

例如,东马志愿者培训非常好,提前4个月就招募、培训,并且分工明确,比赛日他们穿着各种不同颜色的衣服,便于识别。东马的志愿者和参赛者大致是1:3的比例,目前志愿者数量在11000人左右,参赛选手为35000人。例如,东马的急救保障也可圈可点,除了常规的医疗跑者、AED(体外除颤仪),还有骑自行车的急救者。因此2007年以来东马保持零死亡率,完赛率在96%以上。

例如赛后的“第43公里”的流线设计,选手完赛之后大概需要走1000米左右,要是在其他的马拉松,选手可能怨声载道。不过东马通过完赛奖牌,送水,放松服务等,既避免选手拥挤,也是出于健康考虑,让选手走一走,慢慢停下来。

对标东马中国马拉松还要夯实基础

隔岸观火,对标东马,其实对我们现在热火朝天的马拉松运动很有启示。

从竞技层面上,我们的专业体制培养精英选手之外,是否可以鼓励社会的长跑俱乐部参与进来,国家队也“不拘一格选人才”?竞争才有活力,交流才能提高。即使是专业体制培养,怎样“请进来,走出去”,也可考量。日本的大迫杰是“俄勒冈计划”的成员,在海外训练。今年东马,国外不少选手到东京踩点,即使是大迫杰,状态不是最好,也积极参赛,为下半年的东京选拔赛以及明年东京奥运会准备。日本田径协会还设立了马拉松破纪录奖,去年日本选手设乐悠太在东马就打破了纪录并获奖金。

在业余层面,我们需要夯实基础,吸引年轻人参与到长跑乃至马拉松上来。业余马拉松既可以涌现精英选手,日本的大学生选手是一个明证;另外一点是营造良好的氛围,提供坚实的基础。“我要上奥运”项目如何稳步实施,“万千百十人”计划如何层层推进,值得思考。

从马拉松赛事和城市角度看,我国的北马、上马、厦马等也至少有10多年历史,参赛名额也是一票难求,北京马拉松还和东马同年起步。其实东马2007年才推出“新版”,2013年才进入大满贯赛事,那么我们的城市和赛事组委会,是否有更高的追求?在务实做好赛事的同时,做好品牌和推介?例如国内有城市要申请“超白金”赛事,即比目前国际田联金标赛事更上一个级别的赛事。目前6个大满贯,3个在美国,2个在欧洲,1个在亚洲。我们的赛事能否更上一层楼?

接下来3月,马拉松全国锦标赛(徐州)、无锡、重庆等马拉松赛就要开赛,2019多哈世界田径锦标赛和2020东京奥运会也迫在眉睫,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责任编辑:黄业(QS000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