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国际半程马拉松赛,两名跑者猝死,其中一名倒在距离终点4.5公里之处,另一名则在到达终点后倒地。
马拉松比赛,本该是跑步爱好者欢聚的海洋,却成为了这两名跑者永远倒下的地方。
截至目前,今年国内马拉松及各类路跑赛事中的猝死事件为4例,去年和前年皆为5例。仅在最近两年内就有14人倒在马拉松赛道上,这些人多是正值盛年的年轻人,悲剧来得猝不及防。
事实上,作为一种长时间单调重复的极限运动,跑马拉松确实是一件应该被严肃对待的事。在今年初举行的中国马拉松年会上,中国田协就强调“防猝死”是今年马拉松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猝死事件仍时有发生,让人深思。
不得不承认,无论是因突发事件引发社会关注,还是每次比赛都像举办城市的一次盛会,马拉松正日渐成为社会的一种新时尚,不知从何时起,身边跑步的人多起来了,在微信、微博上晒跑步成绩的人也在增加,知名媒体人、著名跑友、运营@丁丁runner微信公众号的陈远丁不久前在做客人民体育时说:“跑步是今年中国最大的网红。”
陈远丁与跑马缘起2011年。那时因长期以来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失眠严重,“经常半夜突然被惊醒,坐起来惶惶不知所以。虽然那时每周打三四次很激烈的对抗羽毛球,都无法解决身体里深入骨髓的疲惫感和无法言说的焦虑感,”偶然的机会,陈远丁接触到了马拉松,没想到一下钟情,“大脑分泌了多巴胺和内啡肽,我一下子就彻底投入跑步的怀抱,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岁数,我遇到了最合适自己的运动——跑步,真是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跑马让陈远丁的失眠彻底被治愈,身体素质大为提升,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更重要的是,从跑马中获得的正能量使他心态平和,注意力更为专注,工作、家庭、爱好三者之间越来越趋于平衡。现在的他在享受着跑步乐趣的同时也向更多人积极宣传如何科学地跑马。
陈远丁说,跑步作为一项运动来说,对每个人的风险是一样的。作为职业运动员的训练计划是有安排的,在教练的指导下,有一个庞大的团队。但作为业余跑者,更多的各种风险很多方面都是在个人身上。因为业余跑者是没有强大的保障团队的,这些风险相对来说可能显得突出一些。
“我们首先要树立一个对自己负责的态度。我们很多跑者对自己的健康和对自己的生命还没有到非常高度重视的程度,觉得只是跑个马拉松。”
“在跑步时要做到三三三原则。”陈远丁说,首先是如果疼痛分十分的话,主观上疼痛超过了三分。第二,在训练后疼痛一次超过30分钟。最后就是每次跑步或者每次运动,三次以上,还是出现疼痛。这就是三三三原则,只要满足其中之一,都应该寻求专业帮助。
今年国内的马拉松赛事已经开始从“赛道安全”向“人的安全”进行改变,陈远丁认为,以前赛事安全保障这一块更多是围绕“赛道”两个字,要保证赛道的畅通、安全、有序。安保力量更多地投入到隔离保护措施、赛事的保障运行、赛事的物资调配、硬件方面的安全等方面。
“今年开始,人的安全在今年更加突出了。”今年急救方面的投入比以前要多很多,不管是无锡马拉松还是北京马拉松、上海马拉松等大型的马拉松赛事,赛道上都有固定岗和移动岗,均是医疗志愿者、医师跑者、急救跑者,形成了一个非常庞大、严密的安全保障网络。“这些情况都足以证明,国内马拉松赛事的安全保障措施是在不断进步的。”
在业内,有不少专家学者都针对马拉松这项日渐时尚的运动给出过不少中肯的建议。针对跑者,建议要“赛前体检、科学运动、量力而行”,时刻把生命放在最重要的位置;针对马拉松赛事的组织方,也提供了“提高门槛、制订预案、做好保障”等思路。
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跑步,相关赛事也将不断增加。中国田协就提出到2020年全国马拉松及各类路跑赛事要超过800场,参赛人次超过1000万。在这种情况下,让每一名跑者安全地完赛,仍是如履薄冰的头等大事,仍需赛事组织方与跑者的合作与努力。
有一句话很流行,“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跑步这两年很火,每个跑者在最初跑步时的目的可能不一样,但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强身健体,享受这项运动带来的正能量。不仅是跑马拉松,参与其他运动也是一样的道理。健康是出发点,也应是落脚点,忘记了这一点,忘记了为什么出发,可能就会付出极高的代价。【来源: 北京晚报 记者 蔡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