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入11月,国内马拉松赛事迎来爆发季。过去的两三个周末里,杭州马拉松、上海马拉松相继开跑,这两场中国田协认证的金标赛事吸引了超过6万跑者竞逐。而长沙马拉松、南昌马拉松、绍兴马拉松、南京高淳马拉松等赛事也同期开跑,呈现百家争鸣之势。从整体来看,市场上后发制人的马拉松在追求大而奇。而那些历史悠久、知名度最高的马拉松,反倒愈发回归竞技本身。在这样的变革时代下,究竟怎么样的马拉松赛才能实现脱颖而出?
马拉松赛进入变革新时代
如果你是一位资深的跑马者,或许能发现这两年来国内顶级马拉松赛所呈现出的一个变化:娱乐元素在慢慢减少,参与的门槛在提高,竞技性越来越被突出。
以刚结束不久的2017上海马拉松为例。今年的上马首次取消了半程马拉松赛,这样的变化让许多能力不及全马但又不想只跑个5公里暖暖身子的跑友,被迫放弃了这场国内最有腔调最负盛名的赛事。
而即将在一个半月后举行的2018年马拉松金标赛事揭幕战——厦门马拉松,更是“任性”:半程马拉松、5公里迷你跑全部取消,三万个名额都留给全程马拉松。这样的一则规定不仅意味着跑友参与的门槛被大大提高,更意味着那些“妖魔鬼怪”可能连亮相的机会都没有了。当然了,只办全马的马拉松赛事并非只有厦马一家。从2015年开始,北京马拉松只设置全程比赛,成为国内第一个纯全马赛事。
如此看来,国内五大“双金标”赛事(国际田联和中国田协分别认证的金标赛事),有超过一半不带半马玩了,更有两家只玩全马了,这算是一个市场的风向标:追求纯粹的竞技性,越来越成为成熟马拉松赛事的发展方向。
这样的选择并没有所谓对错,而是为了适应赛事本身发展阶段的需要。但是,追求竞技性的同时,马拉松比赛就应该丢掉它的大众参与性与趣味性吗?
答案是否定的。黑格尔有这样一句名言:存在即是合理。有人把跑马拉松当做一场挑战自我的历练,自然也就有人把它当做一场聚会:成绩不重要,重要的是参与的成就感。
全民跑步热潮愈演愈烈,跑步市场的蛋糕越做越大,这样的大背景下,那些参与门槛低、赛事设置丰富有趣的马拉松赛事同样被热切需要着。
这种相互融合的市场环境下,呼吁着赛事资源的合理分配。比如今年上马在取消半程马拉松时,官方就给出了这样一条解释:在上海已经有了多个用于补充的半马、10公里赛事,半马跑友们可以参加这些赛事弥补无法参加上马的遗憾。而同为五大双金标赛事之一的厦马,也需要这样相互助力的赛事资源。比如,上周末结束的厦门集美半程马拉松,就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跑步市场千变万化,百家争鸣。除去那些历史悠久的老牌赛事,差异化竞争是生存之道。你或许见过跑步与旅游的结合,比如日落马拉松、沙漠或极地马拉松;跑步与音乐的结合,比如各地的电音酷跑;抑或跑步与美食的结合,比如闻名世界的波尔多红酒马拉松等等。这些融合的案例,铸成了多元的跑步文化。
而除了这些已经相当成熟的行业与跑步相融合外,那些正在崛起的新兴行业,与跑步所产生的化学反应,其实更加吸引眼球,比如,二次元。刚刚过去的厦门集美半程马拉松,正是这样一场国内首创的二次元主题的跑步赛事。
谁说会玩花活的没硬实力?
跑马圈中有这样一个现象:严肃跑者(追求成绩提升的跑者)对于那些奇装异服的跑者,多少有些轻视。在他们看来,撞过终点线前所经历的就应该是酸痛、枯燥,对身体极限的挑战。这群人数量不在少数。今年的上马,共有403人全马成绩破3(3小时以内),创造了国内纪录,这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跑马者越来越多,速度快的跑马者也越来越多,引来了许多媒体打出“这是最牛X的全马时代”的标题。
但事实上,所谓的“奇异”跑马者,就真的跑不出好成绩吗?这其实是种偏见。在厦门集美半马最具特色的Cosplay半程马拉松接力赛中,cos“疯狂原始人”的四个小伙子,身着着豹纹比赛服,联袂跑出了1小时11分51秒的成绩摘下冠军,算下来配速达到3分24秒/公里,在业余跑友圈,已经是相当了不起的成绩了!原来,几个小伙子都是集美大学学子,平时就有很好的跑步基础,别说每人5公里了,以相似的配速跑完10公里甚至半马也十分很望。
所以,谁又能轻易下结论:玩出花样的跑友,就没有强劲的实力呢?千万别以貌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