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运动不该存在“秀晒炫” 跑者既要反思也要行动

2019-04-22 10:35 上观新闻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马拉松运动不该存在“秀晒炫” 跑者既要反思也要行动

4月21日是上海国际半程马拉松赛(以下简称“上海半马”)五周年开跑的日子,笔者有两位朋友将自己生命中第一次“路跑比赛”,献给了上海半马。

印象里,他们都是没有跑步习惯的人,采访得到的结果未出所料,“半马比我想象的难多了,跑完有点受伤。”“还是挺开心的,但这辈子跑一次够了,我后面8公里几乎都是走的!”没多一会儿,笔者就在朋友圈见到了他们晒出的靓图——运动阳光的身姿和被汗水浸湿的T恤,下头一排小手点赞。

是否该支持那些并不爱跑步,却选择参加马拉松比赛的人?如何看待那些仅仅为了秀晒炫,而不择手段“骗进”知名马拉松赛道的跑者?从上周波士顿马拉松赛曝出中国跑者成绩造假、替跑参赛,被中国田协终身禁赛后,社会上相关讨论持续发酵,也让笔者带着思考去看待比赛。

马拉松运动的本质,在当下已经被一部分大众所曲解。近几年,国内马拉松赛事空间繁荣,随之而生的马拉松经济相映成辉。但不知从何时起,马拉松不知不觉已被贴上了“秀晒炫属性”,而其实质更像是一种新形态的“阶级属性”——马拉松只需要一双鞋一条路,但参与其中,似乎就有了一种置身中产阶级或者小资产阶级的错觉。

《新周刊》曾“辣评”过这一现象,“据说,中国新中产的三大标志就是’跑步、抄经、喝果汁’ 。朋友圈里晒步数、晒装备、晒六大赛事,晒得越多,中产成色越醒目。”笔者对此亦有同感。

事实上,已经有人给这种心态命名——“马拉松疯魔症”。而在笔者看来,其症状表现亦有轻重。 轻度的就像那两位朋友那样,不爱跑却被“一窝蜂”的国民心态和朋友圈的火爆所影响,凑一次热闹,玩一次票,尝到真滋味、吃点小苦头后,多少对马拉松有个新的认识;中度者,是那些即便上一次比赛已经自不量力倒在赛道等待120来救护,下次、下下次还是毅然报名,不愿错过秀晒炫机会的人;而重度,已经把中不到签、无法参赛视为人生之大遗憾,由此不惜重金买来他人的名额,或雇佣“替跑”者。就像此番波马被扒出的那三位,已经带着明显“集邮”似的狂热,无论是金钱还是方式,无所不用其极。

笔者相信,本届上海半马,跑在赛道上的这群跑者中,大部分还是真爱跑步这项运动的。笔者随机采访到的一位30多岁的白领跑者,他一周跑量超过50公里,比赛前两个月就开始提高了日常的训练量,饮食方面做了相应的调整。甚至包括赛前衣着方面的测试,他都准备得极为充分。“准备充足才能让自己充分享受这项运动,并避免不必要的受伤。”他说。

但大队伍里,肯定还是有个别患有不同程度“马拉松疯魔症”的跑者。上马组委会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前几年的上海半马都会发现一些“违规跑者”,比如替跑、代跑、甚至还有骑自行车的参赛跑者……一些人这么做只是想获得直通名额——上海半马达到一定名次,就能直通当年的上马。

但马拉松运动赛道开放、参赛者数量庞大的特质,决定它不可能做到全扫描、全审核。亦如上周的波马,若不是几位涉事为了秀晒炫“傻”到自己曝光自己,相信他们的所作所为也将沉入海底。

“杀一儆百,树立中国好榜样,让替跑、私自转让号码布、倒卖参赛资格、抄近路走捷径等闹剧别再出现了!”“请不要侮辱我们热爱的运动,不要侮辱我们曾经和正在付出的汗水!”“波马参赛风波”之后,不少网友这样留言。

但处理完这三位“个案”,中国马拉松不仅要反思,更要有所行动。

说到底,马拉松毕竟是专业赛事、极限赛事,并不是每个普通人随便就能跑,它应该是真正热爱跑步的人的狂欢,而不是普通人用来在朋友圈里炫耀阶级标签的工具。

这个道理在马拉松发达国家无须特别提醒和解释,这也是为什么波马压根不会去审核中国跑者的电子成绩证明。说得更形象点,就类似中外马拉松赛道上的截然不同的“隔离带”——在中国马拉松,隔离栏排成长龙的景象司空见惯,而在国外知名马拉松赛上,几乎是不做“硬隔离”的。抄近道作弊?人家压根没考虑这些,也不会有这些。

上马组委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说,“中国知名马拉松在硬件上其实已经不比六大满贯差,但缺的就是‘软件’,老百姓对于马拉松的认识和理解,就是‘软件’的一部分,这需要赛事和媒体的引导,更需要时间来培育和沉淀。”

但需要时间不代表现在就可以撒手不管,面对中国马拉松发展特殊阶段的这一特殊产物,恐怕必须用特别的办法加以约束。

对此,许多跑者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办法——将马拉松诚信,与个人征信系统关联。

事实上,国际体育总局去年发布过《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赛事活动监督管理的意见》的通知,其中就提到过,考虑对包括参赛者在内的赛事活动相关人员,应视情节轻降低信用等级等处罚。但这一举措,至今还是没有得到细则化并落实。希望这一次的“波马参赛风波”,会助推相关举措的切实落地。

责任编辑:黄业(QS0001)

猜你喜欢